游玲环 章晓英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
产业部门是劳动力的主要承载者,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同向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率提升,并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率相统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相反,如果就业结构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就必然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利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其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对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新格局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必然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进而会影响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之前,已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范剑勇、颜燕(2001)利用中国1978-1999年就业数据和经济数据,研究了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有效配置将给经济增长带来6.37%-9.50%的贡献份额[1]。蒲艳萍和陈娟(2008)采用面板实证模型检验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速度都将对就业状况产生显著性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会带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2]。韩燕、胡强(2012)认为,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为就业结构带来积极性影响[3]。秦琴、方苏春(2011)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发展并不协调[4]。陈桢(2007)测算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并与国际标准比较,发现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投资、消费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5]。杨秋明(2013)认为,三次产业结构失调及产业内部的不平衡、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城市化水平不高是江苏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6]。黄洪琳(2008)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构表明产业发展不足、劳动力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7]。王燕飞(2006)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8]。王静(2014)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会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而增大[9]。Clas Erikson(1997)、Vivarelli(2001)等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两种:一种是技术进步对就业造成直接破坏,另一种是技术进步通过促进新兴产业诞生、扩大产业规模等途径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整体而言,技术进步为劳动力提供的岗位数量大于对就业造成的破坏[10]。
2016年重庆市总产值为17559.3亿元,与1978年相比较,产值增加了243.8倍,年均增长率为15.58%。除去物价因素的影响,产值增加了32.3倍。3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为7.4:44.2:48.4,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模式。2016年重庆总人口3390多万人,3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9%、27.7%、43.4%,就业结构呈现“三、一、二”模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并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本文利用协调系数分析法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Hse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Si表示第i产业的产业比重,E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比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值在0到1之间,协调系数越趋近于1,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越好;协调系数越趋近于0,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越差,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较强。
以重庆市1985-2016年的3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数据为基础,根据协调系数计算公式测算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结果见表2.1。总体上,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0.74增至2016年的0.91。1985-1998年期间有稍许的波动,1989年、1993年协调系数分别为0.69、0.68,处于历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直辖之后,重庆市协调系数有所上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合理性有所提高。
继续运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计算公式(2.1),测算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协调系数如表2.2所示。通过对比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协调系数可知,各省市的协调性差距较大,整体上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重庆市的协调系数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状态得到改善,比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的协调性更为合理,与中部地区的江西协调系数最为接近,但是与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2.1 1985-2016年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
表2.2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6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
前面分析表明,1985年-2016年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但与上海、江西、浙江等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提高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将对协调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最能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水平的协调系数作为因变量,并根据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梳理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城镇化率、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化率以及财政科学技术费用作为自变量,具体模型如下,各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如表3.1。
表3.1 各变量指标选取及含义
为了避免回归模型出现伪回归问题,必须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保证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3.2所示:变量CIE、1nFDI、1nSTD、IDR、UR是一阶单整的。
在进行协整检验前需要对最优滞后阶数做出判断,本文选择观察LR值、FPE值、AIC值等相关指标判断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最佳滞后阶数为1阶。
接下来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检验模型的协整关系个数,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4),在1%显著性水平下被检验的5个变量CIE、InFDI、InSTD、IDR、UR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表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3.3 最佳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表3.4 协整关系个数的检验结果
采用Eviews8.0系统对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差)如下:
协整方程的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通过该协整关系,可以得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与外商直接投资额、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以及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前文已检验出CIE、1nFDI、1nSTD、IDR、UR存在协整关系,故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用于检验协整方程的短期动态与长期调整特征。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5所示:
表3.5 简化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
其中,ECt表示误差修正项的估计系数,误差修正项的估计系数为-0.664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符合反方向修正机制。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协调系数(CIE)与外商直接投资额(1nFDI)、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1nSTD)、工业化率(IDR)、城镇化率(U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额(1nFDI)、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1nSTD)、工业化率(IDR)、城镇化率(UR)是协调系数(CIE)的格兰杰因,反之不是。说明他们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额、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工业率以及城镇化率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有明显的影响。
表3.6 系统有关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模型通过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示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4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对协调性产生了正向影响,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对协调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下面将从关注城镇化发展策略,扩大对外开放,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进程。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过度饱和,加快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增加城镇劳动力数量,为第二、三产业部门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此满足产业结构转型或者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因此,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的外国资金向重庆市输入,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提供了资金有助于重庆市发展经济,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技术支持,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率提升。为了提高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对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重庆市经济发展、就业率提高。
第三,继续调整产业结构。重庆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第二、第三产业,农村田地被荒废,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扶持新农人,采用科学管理技术、现代农业生产设备,整合农村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扩大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出。务工人员的回流改善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状,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有益的。重庆市目前工业已经从工业化初期阶段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为了更好的发展重庆市工业,应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第四,促进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结合实证结果和现状分析,目前科技发展对重庆市就业产生的“衰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具有负向影响。但从长远看来,科技发展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同时为新兴产业的诞生提供技术支持,所以科技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借鉴“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大量引进先进科技资源,结合自身需求对引进的科技进行改进,形成自己需要的技术,以此促进经济高速增长。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高科技设备在产业中的运用范围扩大,势必会减少企业对简单劳动力的使用,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力与之相匹配。因此,重庆市应加强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增加重庆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部分非技能劳动力因为技术进步失去工作,政府可以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