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视域下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2018-12-26 06:26刘立群王学颖
关键词:成果大赛课程体系

刘立群, 王学颖

(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数学基础教学部, 沈阳 110034)

计算机通识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通识课程面向多专业,内容偏应用的特点,将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贯穿到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和需求,改革课程传统模式。以专业需求为中心、学生能力、学习成果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OBE即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1-3]。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所获得的能力为本,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只有了解教学对象所学专业的能力需求和目标需求,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向设计,才能真正贯彻OBE理念,才能确定所有迈向顶峰成果教学设计的适应性。

1 清晰课程定位确定成果目标,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计算机通识课程是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技能型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4-6]、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7]的重要课程。教学对象涉及全校非计算专业全体学生,包括文史理工艺体各专业,专业层次和门类多样。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专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目标是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学习成果不仅仅是知识成果,还应该包括能力成果,也就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1 建立分层次的课程知识体系

教学体系的分层次[8],即分为基础课程、应用课程和项目课程。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等,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9]、形象思维[10]和信息素养;应用课程,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在选课前进行选拔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修读此类课程,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目标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课程,在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或应用课程后,可以选修此类课程。创新课程按项目设计,按照竞赛项目的制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11],组织开展教学,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应用性,案例的选择贴近实际。通过实战训练学生在项目创意、设计制作、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最终完成知识的重组和能力的转化。

图1 《大学计算机》分层次课程及知识体系

Fig.1 Hierarchical curriculum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分层次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有星形(★)标记的为必修课程,其他为选修课程。图中仅以《竞赛作品制作》和《数据统计分析》为例,列出了这两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结构。

1.2 面向专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2016年开始,在每个学年的第1学期开设了面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A)》课程,已经开设A课程6门,涉及专业14个学院的26个专业,累计选课学生数1 440人。参加A计划课程的学生,需要根据个人意愿,并经过教学部组织的选拔考试。课程建设中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做了大胆的尝试。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计算机课程设置一览表Tab.1 The list of current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具体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走访各学院,了解专业的需求。组织教师研讨,选定课程试点专业。

2) 为开设的6门课程分别制定与专业浅结合的教学大纲,做到教学内容贴近专业。

3) 尊重学生学习意愿,由任课老师到开设课程的学院进行课程宣讲。

4) 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组织选拔考试。

5) 根据考试成绩,确定参加选课的学生,联系各院进行选课。

1.3 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持续更新

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内容的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其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

多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关注专业发展和能力培养需求的调整,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坚持进行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持续更新,保证教学内容的适时性和先进性,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持续更新情况Tab.2 Continuous updat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ucture

2012年课程结构中,基础课程群仅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理)》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艺体)》2门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FP》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2门课程。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截止到2018年3月,课程内容和结构经过多次的调整和更新。面向专业的需要,基础课程群增加了A课程,课程数量达到8门。面向学生需求的需要,将多媒体课程群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替换为《微课设计与制作》。由于教学内容的适时性需要,程序设计课程淘汰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FP》,开设《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由原来的2门增加到3门。

2 以成果导向的课程建设,促教促学成果显著

基于OBE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搭建多级连动的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训练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平台建设的直接效果就是,检验了多年来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形成了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与此同时,依据成果导向的理念,使得教学目标趋于明确,教师研究方向清晰,积极地推动了教学成果的产出。

2.1 搭建平台实现学习成果转化

“辽宁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为辽宁教育厅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之一。大赛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和组织实施,2014—2018年举办了4届。大赛为“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省级赛事,面向在校本科学生,以促进专业发展、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强调以赛促教,为教学目标服务[12]。大赛直接服务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积极促进了学校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学习成果的转化平台,可以此作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图2 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大赛获奖情况统计Fig.2 Statistics on the awards of SYNU in recent years

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竞赛平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各级大赛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影响,激发了师生的参赛热情,在大环境上为学生的创新能力[13]培养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的大赛参赛作品和获奖数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2所示。2016年获奖总数为83件,是2012年的2.7倍,2012—2016年累计获奖作品数量为258件,累计获奖学生约770余人。

参赛的过程对学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和锻炼,获奖就是对学生们最好的鼓励。一方面,大赛能够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团队精神,是学生们提炼知识、锻炼能力的有效方式,真正完成了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另一方面,大赛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更需要对新技术主动探究。作品完成并获奖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激发了热情,培养了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受益。

2.2 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成果产出

通过课程建设,在青年教师中已经形成了专研教学理论、开展科学研究的风气,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很高,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的讲座交流,学习相关课程,发表研究论文。把创新方法和思维融入到基础课教学活动中,开设适合学生兴趣、专业方向的多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大胆尝试,尝试新形式、新方法,提高了整体素质和水平。在教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2014—2017年,课程团队共主持了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项,内容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评价[13-14]、就业能力提升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2014—2018年,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大学生科研项目4项。

3 结 语

计算机通识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应该为专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服务。坚持OBE理念,按照专业需求、能力需求设置课程,改革原有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顺应需求、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之举。同时,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的过程,现阶段的建设成果还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今后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成果大赛课程体系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