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多维创业能力培养模型研究

2018-12-26 04:49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变量

刘 畅

(辽宁大学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沈阳 110036)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创业型经济发展导向明显,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愈加清晰而迫切。在全国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有效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此,本研究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遵循创造型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形成机制,并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型。

1 理论基础

斯滕伯格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理论(WICS理论模型)包括成功智力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和智慧平衡理论[1]。其中成功智力理论[2]揭示了个体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从智力构成角度说明了人才培养规律中多元智力能力不可偏废。创造力投资理论[3]认为创造力是分析、创造和实践3种能力的综合,有6种因素: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影响和参与创造力的形成。揭示了个体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规律,说明以创造力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从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角度加强培养。智慧平衡理论[4]是指“通过平衡个体内部的、人际间的、个体外部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运用成功智力与创造力获得共同利益”。强调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问题和实际地解决问题。

WICS理论对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启发是培养以综合智力、能力为基础的创业能力,并引导学生将创业能力应用于创业型经济发展和推动过程中。本研究将借助WICS模型理论,从完全智力、平衡创造力、及创造力在实际行动中的应用的阶梯式培养步骤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寻求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

1.1 大学生创业

本研究考虑创业者群体特征,和经济发展现阶段赋予大学生群体的使命,将大学生创业定义为,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个人或团队),利用现有技术或创新技术,创造或把握商机,创设新的经济组织或以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完成服务或生产的过程,实现创造新价值的活动[5]。

1.2 大学生创业能力及构成

根据大学生创业的概念,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定义为:拥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个人或团队),从事与创新技术、成果、创意的开发、生产和服务等相关的创业活动的能力。其中要点应包括:创新、专业知识技能、创业活动[5]。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6-8]和本研究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能力内涵的解释,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多维的,其核心要素为:个体特质、知识、技能,机会开发能力,管理经营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管理等6个维度[9]。

2 基于WICS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分析

大学生的多维创业能力:个体特质、知识、技能,机会开发能力,管理经营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管理等是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在个体或团队创业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确认商机、管理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体现专业技术型创业、机会型创业中专业知识应用、创新与普通商业过程的结合,并且通过个人特质能力、团队实力来完成创业行动顺利进行和发展。这些能力构成要素的实质是WICS理论中确定的包括“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的个体完全智力的恰当组合应用。按照WICS理论,创造力是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等智力的综合运用,创业能力即是在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要素基础上的创造力在创业过程中运用,是综合创造力。

由此推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多元智力培养为基础,以综合创造力开发为途径,以综合创造力投入创业行动为结果。1)没有综合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而简单直接的扶持大学生创业行动、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只能针对个别案例,不能成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规范方式;2)没有多元智力培养基础,无法形成有效的创造力,仅仅单方面培训创业技能、经营管理知识或者创业竞赛意识引导都不足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因为创业能力的实质在于综合创造力。3)多元智力基础是创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起点。

因此,确定创业能力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路径,以多元智力培养为基础,通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促进多元智力基础平衡地综合地运用,形成综合创造力,并利用有效影响途径引导综合创造力在创业行动中的应用,将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其关键点在于对多维创业能力的有效影响机制的确定。

3 关于创业能力有效培养路径的实证分析

3.1 对影响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因素的实证遴选

根据文献和问卷调查及隶属度分析法统计,遴选出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高校教育培养因素如表1。

表1 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因素(基于文献、调查问卷和隶属度分析)

3.2 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做出学校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各维度的相关关系假设:

H1a 学校创业教育与个体的创业相关特质正相关;

H1b 学校创业教育与机会开发能力正相关;

H1c 学校创业教育与管理经营能力正相关;

H1d 学校创业教育与团队合作、管理能力正相关;

H1e 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正相关;

H1f 学校创业教育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教育培养的关键因素展开,考察内容和测评题项一一对应,得到如表2的对应表。

表2 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测评题项对应表Tab.2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Items

确定测评题项后,按照李克特五分量表表示不同的认可程度,形成调查问卷。

3.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问卷调查选定有大学教育背景的成功创业者的视角来判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据此选取了沈阳、大连、北京、武汉、上海、南京、杭州等7个城市中具有大学学历背景的创业企业主创者、高层管理者或企业中研发、营销、人力(公共关系)等具有开拓性质岗位的主要管理者形成最终样本。运用判断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向200家中小型创业企业或大型企业创业型岗位发放调查问卷,包括上述一、二线城市,覆盖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新媒体、教育培训、房地产开发、餐饮业、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共发放700份调查问卷,回收606张(纸质版89,电子版517),其中有24份信息不完全,14份各选项选择答案完全相同,剔除上述38份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14份,有效回收率为73.4%。

4 实证检验

首先运用SPSS 17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然后运用AMOS 17软件进行路径分析,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层面的各个培养因素对创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4.1 因子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因素为解释变量,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为被解释变量,首先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因子构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的一般要求,在进行因子分析前,研究中采用KMO样本测度以及巴特利特球体测试对各组变量做相关性检验,若KMO值大于0.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概率为0.000,则进行因子分析(张文彤,2004)[10]。

4.1.1 解释变量因子分析

本研究解释变量因子分析采用SPSS 17软件对问卷量表中代表 “高校创业教育层面因素”的问题进行KMO 样本测度以及巴特利特球体测试,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解释变量的KMO与Bartlett球体检验Tab.3 KMO and Bartlett’s Test for explanatory variable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解释变量的KMO值为0.774 7,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概率均为0.000,说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作因子分析。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来提取共同因子,并以最大变异数转轴旋转法计算各变量的因子负荷量。因子数目的提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 的原则进行,解释变量“高校创业教育层面因素”由16个问题得到4个因子。各因子对解释变量的方差贡献如表4所示。

表4 解释变量公因子分析方差解释Tab.4 Common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for explanatory variable

表4中数据表明,各组公因子对解释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243%,这表明解释变量的构建效度较高,各组因子能较大程度代表解释变量。

4.1.2 被解释变量因子分析

为了进行被解释变量因子分析,研究中首先采用Spss 17软件对问卷量表中代表解释变量的“个体特质”“机会开发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6组数据进行KMO样本测度以及巴特利特球体测试,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分析结果表明,6个被解释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概率均为0.000,说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作因子分析。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来提取共同因子,并以最大变异数转轴旋转法计算各变量的因子负荷量。各因子对解释变量的方差贡献如表6所示。

表5 被解释变量的KMO与Bartlett球体检验Tab.5 Common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for explained variable

表6中数据表明,各组公因子对6个解释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超出50%,表明各组公因子均能解释被解释变量50%以上的总变异,符合构建效度的一般要求,均能较大程度代表各自的被解释变量。

4.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4个影响因子与创业能力影响关系路径。

4.2.1 高校创业教育层面的影响因子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中,高校创业教育层面的影响要素被划分为4个因子,如表7。

表7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Tab.7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划分出高校创业教育的4个影响因子,并根据因子1~4包含的具体测评内容,总结归纳相应的因子名称。因子1为“教学体系”,因子2为“实践体系”,因子3为“指导服务体系”,因子4为“隐性环境”,如表8。

表8 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影响因子名称及内涵Tab.8 Specific Factor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4.2.2 结构方程分析

利用因子划分,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探索验证分析。分析软件是AMOS 17。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如图1 。

图1 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Fig.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its Path Coefficient

图1给出了模型中潜变量(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和创业能力构成各维度)和观测变量(具体观测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描述了模型路径系数。图中椭圆形代表潜变量,矩形代表观测变量。

相关拟合指数评估的结果,模型卡方统计值为2 022.922,自由度为501,卡方/自由度=4.038<5,表明模型拟合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为0.005<0.1,绝对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81,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97,这些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的范围,说明该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

模型参数估计值[11]如表9。

表9 模型参数估计值Tab.9 Estimate Value of Model Parameters

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和模型参数估计值可以得到,高校创业教育4个因子对创业能力构成各维度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如图2。

图2 培养因素的影响路径Fig.2 Influence Path of Cultivation Factor

5 讨论与结论

5.1 基于理论分析的创业能力培养3个阶段

依据WICS理论阐述的“成功智力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和“智慧平衡理论”的人才培养规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3个阶段的观点。

1) 培养基于专业的完全智力基础。教育过程对完全智力的培养一方面促进受教育者全面智力发展,形成全面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保证了不同类型智力潜质的受教育者拥有平等成才的机会。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不能仅侧重分析性智力发展,还应拓展对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完全智力的培养才能够使学生具备掌握和使用专业知识的全面能力[12]。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完全智力培养,实质是培养各种类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智力基础保障。

2) 针对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设计合理路径,形成对完全智力、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业能力包括多维度能力,其形成和发展在于其多方面影响因素综合地恰当地发挥有利作用。因此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依据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有效影响路径,形成合理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3) 形成指导、鼓励、促进的环境,使学生的完全智力基础、综合创业能力更为顺利地平衡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创业行动中。在这个培养环节中,培养学生智慧的创业特质,能够合理判断实际情况,善于平衡、创新地运用完全智力与创造力获得成功的创业行动[13]。这一培养阶段在完全智力培养和综合创造力开发之后,本研究将其归纳为培养有效的创业行为能力,即促进创业能力的有效应用。

5.2 基于实证分析得出的创业能力培养4个渠道

根据上述提出的创业教育模式设计思路“完全智力培养----综合创造力开发----综合创造力应用于创业过程”,在创业能力培养的3个阶段中,基于完全智力运用的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关键问题,对于如何培养和促进创业能力,本研究充分借鉴了创造力投资理论的观点,认为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有效利用是形成综合创造力,即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进行了创业能力构成分析和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并特别就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路径分析,重点研究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本研究认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隐性环境”等4个有效渠道可以发挥重要的培养作用。

其中“教学体系”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贡献度最大,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路径优势,使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专业教育中的“完全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基础[14]。“实践体系”和“指导服务”因子对“机会开发”“经营管理”等技能运用和“专业应用”影响显著,说明其对完全智力能力的综合运用,即对创造力形成和应用起到突出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其路径优势,针对学生“综合创造力开发和综合创造力应用于创业过程”的目标,加强和完善实践体系和相应指导服务环节。“隐性环境”对创新创业型人格发展的促进,对创新、创业特质行为的显著影响,说明鼓励和促进的校园环境对创造力的形成和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对“综合创造力应用于创业过程”起到导向、鼓励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人文精神、观念、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形成一个有利于综合创造力、创业能力发展的环境。

5.3 创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四渠道模型

本研究根据创业能力培养的3个阶段和创业教育有效的4个渠道,设计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型。从高校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思路即通过高校教育的4个有效渠道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三层次,培养符合大学生创业特点的综合创业能力。

因此,结合能力构成特点实施3个步骤的培养过程:完全智力培养、综合创造力形成和创业能力应用。其中完全智力培养,保证了学生“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的平衡发展,成为创业能力形成的智力基础。综合创造力培养,是基于多元智力和专业知识应用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开发和培养。在完全智力和综合创造力培养基础上,形成保护、引导的环境,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在创业行动中的应用,完成全部培养过程。3个步骤要通过“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隐性环境”等具体的实施环节来完成。4个具体实施渠道对创业能力各维度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在创业能力培养的3个阶段上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学体系”显著影响“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维度,应重点在能力基础培养阶段发挥功能;“实践体系”对创业实践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应在第二阶段促进综合创造力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导服务体系”显著的影响作用覆盖创业能力的大部分维度,应在创业能力形成和运用两个阶段充分发挥作用;“隐性环境”对“个体特质”“创新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说明校园文化、制度、资源等软环境对个人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导向作用强大。

据此,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型。通过对“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隐性环境”等四渠道的具体运作,完成对学生“完全智力”“综合创造力”和“创业行动”三阶段的过程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维度创业能力。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型Fig.3 Cultivation Pattern of Enterprise Competenc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

如图3所示,大学生创业能力由“个人特质”“机会开发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6个维度构成,是对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创造性使用的能力。因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和综合运用化,对其培养也不能是单一形式、单一内容和一蹴而就的。通过对“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隐性环境”等人才培养途径的具体运作,完成对学生“完全智力”“综合创造力”和“创业行动”三阶段的过程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维度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智力创造力变量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