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

2018-12-26 08:56吴颖何一清耿德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医患总分医学生

吴颖 何一清 耿德勤

随着医疗纠纷、医闹事件等信息的持续发酵,医患关系恶劣化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双方不可避免存在信息不对等,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即使患者获得信息途径在增加,仍未改变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特征[1]。据不完全统计,医疗纠纷事件80%源于医患沟通不畅[2],而究其过失多集中于医务工作者。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远远不及全国总诊疗量,在面对如此庞大的诊疗量时,医生在采集病史以及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过程中,能否与患者及其家属取得良好的信息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高效快捷地调查现下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水平差异,探讨决定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要素,为医学生本科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7年9月—2018年1月,团队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分别于不同时间阶段进行,根据其专业将徐州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分成五层(临床、麻醉、影像、护理、口腔),每层随机选取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各50人。另设立两组参照组,即江苏师范大学及中国矿业大学非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各50人;国际教育学院不同年级的100名医学生。共计1 200人。

1.2 调查方法

1.2.1 沟通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 从医患沟通现状和研究的目的、内容出发,结合团队成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组织小组讨论,针对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医患关系特点,以查询的国内外书籍、文献为基础编制出21项相关项目。包括一般资料调查、人际沟通能力测评、医患沟通能力评估,对医学生、非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调查。

(1)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入学动机、被录取专业满意度、高考第一志愿等。

(2)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量表[3]从自我评价,对环境的适应,沟通的行为方式,沟通主动性以及与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五个维度,21个项目综合评估现代医学生沟通能力水平。每题各有5各选项,按照Likert 5级量表法,分为0分(从来不)、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大部分)。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基础及沟通能力差异程度。

1.2.2 问卷考评 量表编制基本完成后,通过预调查考察量表的信、效度,信度系数值为0.934,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KMO值用于判断是否有效度,KMO值为0.918,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由信度、效度检验可知,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针对预调查发现的问卷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完善,以便能准确、可靠地获得调查所需的信息。

1.2.3 质量控制 现场调查阶段,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团队成员指导调查对象完成资料采集。分别从填写回收问卷阶段,检查所有现场填写问卷,及时补充不完整的数据;录入问卷阶段,去除无效问卷,控制混杂偏移;分析问卷阶段,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提高数据质量和调查分析的效率。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人口学信息分析

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77份,有效回收率89.75%。977名医学生中,男403例,女574例,其中18岁以下者占2.97%,18~25岁者占比96.93%,2017级227例(23.23%),2016级275例(28.15%),2015级263例(26.92%),2014级212例(21.7%);参与过医患沟通课程者93例(2014级麻醉专业46例、2014级临床专业47例),未参加过者884例,及100名非医学生。

2.2 医学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所调查医学生沟通能力总分处于14~84分之间,总分≥71分者即绩优组共246人,平均得分为(74.55±3.45)分;总分<71分者即绩平组731人,平均得分为(57.73±10.19)分。不同性别的医学生沟通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专业、是否参加医患沟通课程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卡方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见表1),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的R2=0.183,说明因变量总分的18.3%可以由自变量年级、专业和是否上过医患沟通课来解释。F=31.106,P<0.05,说明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可以显著影响因变量总分。由表2可知,年级、专业、医患沟通课程是因变量的影响因素(P<0.05)。

年级的非标准化系数为正数,说明年级可以正向影响总分,即调查对象的年级越高,总分越高。是否上过医患沟通课的非标准化系数为正数,说明上过医患沟通课的调查对象的总分较没有上过医患沟通课的调查对象的总分高。对于专业,相对于国际交流生,麻醉专业、临床专业的总分均高于国际交流生;而影像专业的总分低于国际交流生。

3 讨论

研究发现,是否参加医患沟通课程是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此因素了解到包括美国等医学发达的国家现已形成了学院派、人文化的医学生培养体系[4],如围绕包括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喜好如何影响医疗诊断;有效的沟通策略;评估医患关系处理方式对医疗结果的影响;了解医患关系有关法律方面的事宜等。虽然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与美国等国家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但其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仍可给中国医学院校的教育方式以下启迪。

3.1 继续提高医患沟通等课程在其他医学院校及专业的普及率

本次调查的结果较能够充分证实医患沟通课程开展的良好收获与效果,增强医学生需提高沟通能力意识的同时,并教授其医患交流之间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沟通技能。除了与医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开设,我们还需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5],有助于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顺畅地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3.2 将案例中的沟通经验融于教学之中,启迪学生换位思考

专业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科患者的生理、病理、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分享患者的想法和处境,启发学生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医生与患者有更多沟通[6]。

表1 绩优组和绩平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比较

表2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

3.3 发挥专业教师育传身教的作用

专业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善于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在组织学生进医院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熟练地运用沟通技能与患者交流,还应在交流中展现良好的医德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和观察教师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的态度和行为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7],提高自身的沟通技能。这将对学生未来的医患沟通模式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3.4 开展专题讲座

邀请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向医学生讲授现代社会的医疗环境现状和从业基本要求,强化学生提高自身医患沟通能力的意识。

3.5 标准化患者培训的应用

通过应用标准化患者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生临床态度和基本操作的评价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8]。善于利用标准化病人与医学生进行沟通时的优势,带教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医学生沟通方式与技巧的同时,弥补标准化病人在沟通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可取得双重的培训效果。

3.6 医学生的交流能力应纳入毕业评估

学校应评估医学生的交流能力,并将其作为毕业资格之一。在毕业评估阶段,可以借鉴美国成熟的考核方式,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结合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模拟临床上门诊的高发病例,考核医学生与其的交流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合格毕业的重要考核[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亦日新月异,大多数疾病都已有了较好的控制方法,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患者心理卫生的健康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以患者为中心,实施良好医患沟通[10],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近年来频发的“医暴”折射出现代社会对良好的就医环境的诉求与现实医疗资源缺乏、在职医务工作者数量不足现状的严重不匹配。这都要求医患双方进行反思,我们应团结患者及家属力求构建共同参与型医患沟通模式[11],从医患之间的良好地沟通开始,为社会营造更优质的医疗环境。

猜你喜欢
医患总分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