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目标是从学生转向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是评价学生学习治疗的重要指标。妇产科学因实践性、专业性较强,女性患者对患病部位敏感性较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增加妇产科临床教学难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实现教学目的是现阶段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重点探究的内容[1]。目标管理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分解教育目标,通过目标控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兴的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在医院临床教学模式中使用广泛,规范医疗流程效果显著[2]。本次实验联合目标管理与临床路径,探究其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实验过程总结汇报如下。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妇产科实习学生8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本次实验的学生对本次研究知情。观察组平均年龄(21.33±1.52)岁,学历:本科25名、专科15名。对照组平均年龄(21.20±1.30)岁,学历:本科19名、专科21名。两组学生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对课程自行听讲,对教授的重点内容共进行记录,自行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课后作业。观察组采用目标管理联合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教学,确定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实施内容:(1)学生进入科室后由带教医师介绍科室环境和日常工作流程,详细讲述科室治疗特殊性,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提出临床问题;通过带教老师讲解、了解临床问题等逐步深入方式,实现学生明确实习目标、确定临床问题、熟悉科室环境的目的[3]。(2)学生明确常规、基本诊疗流程,询问患者病史掌握临床资料,独立检查,学习确诊方法;通过医患沟通学习常规、基本诊疗流程方式,实现学生独立问诊的目的。(3)引导学生参与整个诊疗过程,独立检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患者症状并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通过整个诊疗过程的参与,实现培养临床思维和积累经验的目的[4]。(4)学生针对临床问题找出答案后,准备发言大纲,阐述该问题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实现学生自主思考、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5]。(5)针对学生的发言大纲,由带教老师进行渐进式提问并指导下一步学习方向,或集中进行病例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建议;通过老师提问和集中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实现对学生探究、钻研精神的培养及良好表达能力的提升[2]。(6)老师介绍临床新研究或新方法并扩展疾病相关知识,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讲解,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提问的方式,实现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能力和加深疾病印象的目的[6]。
(1)学生出科考核成绩评价:带教老师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评定两组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成绩,每项满分50分,百分制。(2)教学方式评价:制定问卷调查表,由学生对教学方式满意度、问诊自信力、问题解决能力、疾病了解程度四方面进行评分,每项25分,百分制。
采用SAS 3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学生成绩评价、教学方式评价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理论部分成绩分别为(47.36±1.58)分、(39.47±4.05)分,实践成绩分别为(43.22±2.12)分、(37.14±5.56)分,观察组两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t=9.903,P=0.000<0.05;实践:t=2.142,P=0.035<0.05)。
观察组教学方式满意度、问诊自信力、问题解决能力、疾病了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临床教学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疾病基础知识。因妇产科学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妇产科患者疾病涉及隐私部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普遍存在让抗拒带教学生进行检查现象,加大治疗难度[7]。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重复学习情况严重,学生探究性不强;老师教授什么知识就学什么,学习较为随意,没有意识到妇产科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独立学习意识和思考意识缺乏。该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医师已经不能适应多变的临床情况和复杂的医疗环境,可能出现诊断失误或其他医疗事故,严重威胁患者安全[8]。
目标管理以理论知识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同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层层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递进式教学,以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每一阶段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目标学习;教学过程以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避免老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9]。临床路径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准确进行疾病监测、诊断、治疗、预后,有效提升康复速度,减少资源浪费[10]。在临床教学中制定符合本科室的临床路径图,列出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和教学方法,制定规范化的、标准化的教学方法[11]。首先制定教学计划和流程,明确每阶段教学目标,有计划、系统性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或遗漏,减少带教老师能力差异导致教学质量偏差;其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对问题原因自行查找、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学习效果,增加疾病知识理解;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医学综合知识,提升实践效果[12]。本次研究,观察组学生理论、实践知识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教学模式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采用目标管理和临床路径,规范教学流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学习过程中围绕诊断、治疗、预后三方面,学生形成完整的临床知识结构,有利于提升临床诊断正确性,培养终身学习和探究的思维,顺应医学教学模式发展。
表1 两组学生教学方式评价对比(±s,分)
表1 两组学生教学方式评价对比(±s,分)
观察组 24.10±0.22 20.52±1.47 22.39±2.52 20.77±1.26对照组 17.55±2.59 18.52±2.03 20.58±2.74 17.33±2.53 t值 15.937 5.047 3.075 7.69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