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现状及营建策略探究∗

2018-12-26 01:10蔺靖远张文慧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郊野城乡公园

蔺靖远 张文慧 姚 朋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并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转变、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2014年国家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强调了新型城镇化需以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等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1]。在这个大背景下,平衡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差异,通过城乡统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下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娱乐等多重价值,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建设乡村与自然景观以及实现经济和游憩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2018年6月,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新一版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标准》中提出了郊野公园的定义:位于城区边缘,有一定规模、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备必要服务设施的绿地[2],并从绿地类型上明确地限定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区域绿地。

1 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现状

19世纪初,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郊野游憩需求,缓解乡村地区旅游压力,英国提出了建设郊野公园的设想[3]。20世纪60年代郊野公园的概念传入香港,香港继承并发展英国的郊野公园理念[4],除满足人们的郊野游憩需求之外,在保护区域资源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5]。到20世纪末,郊野公园由香港传入内地,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多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郊野公园[6-10]。与此同时,由于内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郊野公园又分为2种类型,即平衡城乡发展的一线城市郊野公园群和作为新型游憩地的其他城市郊野公园。

1.1 保卫城乡区域资源的香港郊野公园

香港在20世纪50年代的造林计划为郊野公园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急速扩张对城乡自然、人文资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进一步促进了香港郊野公园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人们对于郊野户外休闲的需求更加迫切;加之经济形式的好转,政府正式开始进行郊野公园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注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在强调野趣的环境中,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香港独具魅力的旅游景观。

1.2 平衡城乡发展的一线城市郊野公园群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规模较大,其城市化进程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矛盾最为突出。因此,其郊野公园功能侧重于平衡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缓解城乡生态矛盾,逐渐形成了以郊野公园集群为特征的绿色空间体系。北京市于2007年启动了 “郊野公园环”的建设,在市区北郊、西郊、东郊和西北郊建立起主题和景观特色各异的4大郊野公园群;上海将原有的隔离带、楔形绿地加以改造,沿着外环线的大型绿化带形成环绕上海的10片大规模郊野公园集群。

1.3 作为新型游憩地的其他城市郊野公园

以南京、天津、成都等城市为代表的其他城市城乡区域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郊野休闲游憩功能的不足。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有的休闲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基于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逐渐发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郊野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也是这些地区郊野公园的主要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郊野公园虽然在国内许多城市中已颇具规模。但我国郊野公园的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其发展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对于郊野公园的要求也存在差别 (表1)。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郊野公园的发展呈现出分布不均衡、品质不高与功能景观相对缺乏的状态。

2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

作为城乡区域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公园的建设初衷是在对生态本底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原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培育,改善区域的休闲游憩环境。但国内郊野公园的建设对区域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缺少科学的开发体系,缺乏相应的制度性保护措施和规范条例,反而引起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2.2 民众需求与民众郊野游憩的适应性差

民众需求与郊野公园的适应性差主要体现在郊野游憩功能的不足和郊野景观特征的缺失两方面。郝君等[11]征集了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的使用人群的意见,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公园游憩活动缺乏郊野特色、游憩设施功能类型单一。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郊野公园的功能缺失,导致民众郊野游憩需求无法被满足。

2.3 缺乏对区域景观资源的整合

国内郊野公园缺乏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整合,在公园特色和风格与城市公园同质化严重。公园景观的营造缺乏对区域自然保护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缺少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聚落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遗迹等人文资源的融合,从而导致其自然性、郊野性不足,进而导致景观单一化和同质化现象。

2.4 制度性管理的缺失与社会资本注入的乏力

从管理的层面来讲,国内的郊野公园缺乏制度性的管理措施,未形成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的管理体系,以及经过科学论证的公园评价体系。管理层面的不清晰和不明确、运营层面上社会资本注入的不足,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给具体的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表1 我国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3 基于城乡统筹的郊野公园营建策略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郊野公园的营建要求考虑城市和乡村结合地带的生态、景观、游憩及管护等多个方面。因此,基于国内发展现状,从城乡生态本底、使用人群、景观资源与管理运营4个层面提出郊野公园的营建策略。

3.1 与城乡生态本底的共生策略

郊野公园的建设要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将公园建设融入原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中。郊野公园设计必须发挥自然资源价值、突出生态保育功能[12]。因此,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基于原生自然生态状况的评价框架,根据不同区域所能承受的建设强度适当地植入公园功能,提升原生生态环境与休闲游憩活动的适应性;其次,公园的设置要与现有绿色生态斑块进行有效的连接或增补,形成对现有区域生态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如纳兹伦·莱曼等[13]在对马来西亚兰卡维地质公园进行的生态敏感性研究中,通过建立区域生态敏感性的研究框架以及相应的“评估指标分级系统”,对兰卡维整个区域的生态灵敏度做出了划分,并以此作为地质公园的改善和进一步规划设计的依据。

将诸如此类的生态评估方法应用到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进程中,让区域自然生态状况的评估结果作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指导,形成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再生为核心的限制性开发模式。

3.2 与城乡使用人群的共享策略

郊野公园应具有突出的郊野游憩属性以及充满自然性、乡土性的城乡景观风貌,将郊野公园作为城乡使用人群共享自然人文资源的平台。在公园内植入亲近自然的活动类型,拉近城乡使用人群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距离,共享区域自然、人文资源。减少人工设施的植入,保持近自然、大尺度、多季相的景观特征,注重原生自然以及生产性景观的植入,塑造不同于城市的郊野景观类型,丰富各类使用人群的郊野休闲体验。

英国的马斯顿山谷千禧年郊野公园(Marston Vale Millennium Country Park)坐落于英国的贝德福德郡的马斯顿谷森林中。公园依靠其丰富的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开展以户外、亲子、公共演出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郊野休闲活动。围绕225 hm2的林地、草地、湖泊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植入不同的活动类型——在林间散步、与蜻蜓嬉戏、欣赏各类音乐表演等等,让城乡各类使用人群参与到郊野公园的活动中,共同分享区域的绿色生态资源。

3.3 与城乡景观资源的共融策略

首先,融合以自然保护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郊野公园的建设要统筹以山、水、林、田、湖、草等区域生态系统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形成具有区域自然特征的景观风貌。其次,融合以乡村聚落、人文遗迹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注重村落与游憩活动的融合,营造具有本地乡村特色的休闲游憩方式。

一方面,公园建设可以结合国家级和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系统,保证公园的自然性和郊野性。自然保护地作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所依靠的重要自然资源,虽然与郊野公园都位于城市建成区以外,但其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交叉、重叠的关系。例如,英国在郊野公园的建设之初就十分重视保护生态栖息地的价值,其郊野公园常常与多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区相结合。其中最常见的自然保育区有特殊科学价值区(SSSI)、自然保育价值地点(SNCI)和本地自然保留区(LNR)[14]。

另一方面,郊野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对人文资源的融合。笔者参与规划设计的石家庄小清河郊野公园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部的城市边缘地带,在项目开始之初,笔者首先对项目周边村庄的面积、人口以及建设现状进行了统计(表2),基于村庄发展现状,将区域的发展规划与村庄发展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丰富的优势,植入农事体验、观光游览以及休闲服务的功能,通过开放的农业休闲体验活动带动村庄的发展。

表2 小清河郊野公园乡村聚落资源列表

3.4 与管理运营主体的共赢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管理维护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规范化制度体系,让郊野公园从无到有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其次,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促进郊野公园的运营模式由政府独资向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运营模式的转变,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并逐步让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代替政府进行具体的运营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场运营方面的优势,实现在政府引导下,由社会组织或个体运营的模式,达成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使用人群的共赢。

英国的郊野公园体系由乡村管理机构依据《乡村法》进行监管,大部分公园有社会团体或者个人运营,资金来源中园区收入以及社会捐赠占比较大。在2004年,乡村管理机构建立了郊野公园网(The Country Parks Network),集合全国超过90%的郊野公园[15-17],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的郊野公园信息交流平台,各方协调配合,促进郊野公园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我国的郊野公园经过短期迅速的发展,在多个城市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应综合考虑生态、产业、人居等多方面的需求,秉承与生态本底共生、与使用人群共享、与景观资源共融以及与管理运营主体共赢的原则与策略,运用科学的资源评价方法和区域性的景观视角,促进绿色效应的发挥并实现持续性发展,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增添活力。

猜你喜欢
郊野城乡公园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