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鼻内镜手术和传统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2018-12-26 11:48陈其国李小虎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鼻窦炎

李 浩 孙 群 汪 琼 陈其国 李小虎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东深圳 518108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都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其中慢性鼻窦炎是发生在鼻窦区域一种的慢性化脓性炎症,鼻息肉是在鼻腔内产生的一种赘生物,两者经常合并发生,并且具有发病率高、症状明显并且反复发作等特点,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不断加重呼吸道感染,进而对呼吸功能造成不利,甚至还会引发肺、眼、颅部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鼻腔的结构复杂并且操作空间狭窄,传统手术很容易破坏鼻腔内的天然结构,并且对于微细结构清扫的难度较大,导致手术失败率较高并且术后很容易复发。此外,该方法会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导致手术满意度不高并且在术后还容易出现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鼻内镜手术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等优点而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鼻窦、鼻腔与眼眶和前颅底相邻,传统的鼻内镜手术往往会对眼眶和颅底造成损伤,并且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切除较多的黏膜而出现容易引发并发症,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2]。因此加大对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研究,探讨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3]。本研究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2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为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8±11.3)岁,平均病程(4.3±1.6)年,病情程度: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6例,Ⅳ级1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3±10.9)岁,平均病程(4.6±1.2)年,病情程度: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鼻窦内镜和CT检查确诊[4];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流黏性鼻涕等症状;无手术禁忌症;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患者的心、肝、肾等脏器存在严重疾病;存在恶性肿瘤;存在造血功能、精神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鼻内镜手术治疗:根据鼻窦CT检查结果确定手术范围,在鼻内镜下切除所有的增生息肉和息肉样组织;剥离钩突后将其尾端整体切除以使所有病变鼻窦能够开放;如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则对其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如患者伴有下鼻甲肥大则对其进行下鼻甲成形术;手术后使用止血海绵填塞鼻腔进行止血,并及时用生理盐水对鼻腔内的淤血和分泌物进行冲洗,防止鼻腔发生粘连。

观察组采用改良鼻内镜手术治疗:根据鼻窦CT检查结果确定手术范围,在鼻内镜下切除所有的增生息肉和息肉样组织;在开放鼻窦时要避免广泛切除黏膜,在保证鼻腔通气的前提下,要保留窦腔内的正常黏膜,尽量使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结构完整;如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则对其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如患者伴有下鼻甲肥大则对其进行下鼻甲成形术;手术后使用可凝可吸型消融电极将鼻腔内的血液吸出并对血管和创面进行电凝止血;及时用生理盐水对鼻腔内的淤血和分泌物进行冲洗,防止鼻腔发生粘连。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完成后,如果患者头痛、鼻塞、流黏性鼻涕等症状消失,各窦口开放状况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为显效;如果患者头痛、鼻塞、流黏性鼻涕等症状明显好转,只有部分窦腔黏膜存在水肿、肥厚或者在部分区域形成肉芽组织,窦口狭窄程度不明显为有效;如果患者头痛、鼻塞、流黏性鼻涕等症状没有明显好转或加重,窦口明显狭窄或闭锁,鼻腔黏膜肥厚或发生粘连为无效[5]。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术腔粘连、窦口闭锁或狭窄、眶周淤血以及呼吸道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计数、计量资料用(%)以及(±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7.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主要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69%、22.5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23%、16.1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鼻分泌物 鼻塞 嗅觉障碍 头晕头痛对照组 31 1.98±0.79 1.74±0.60 2.31±0.93 1.04±0.73观察组 31 0.75±0.25 0.62±0.15 1.58±0.52 0.60±0.26 t 8.263 9.140 9.703 8.319<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所引起的,多在鼻腔中部和筛窦区发生[6-7]。近几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患者越来越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达到了16%以上。鼻息肉是一种赘生物,产生在鼻腔内,会出现柔软触觉,但是不会出现疼痛感。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会出现头痛、流脓涕、鼻塞、嗅觉丧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引发呼吸道感染、视力改变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8]。

采用传统的药物、微波、激光、针灸等保守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但是却不能将病变组织彻底根除,而常规手术由于受到解剖位置特殊、手术视野较小等因素的限制,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切除较多的鼻甲和黏膜组织容易对鼻窦和鼻腔的结构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在术后恢复速度慢并且还很容易复发[9-10]。随着近几年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鼻内镜手术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视野清晰、治疗彻底等优点在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患者在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可以有效清除鼻腔内增生的黏膜上皮和病变组织,从而保证窦腔能够通气。但是由于此种方法在开放鼻窦时需要将钩突的尾端整体切除,往往也会切除窦腔内的正常黏膜,破坏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的结构,使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2]。而改良鼻内镜手术在开放鼻窦时对患者损伤更小,在保证鼻腔通气的前提下,将窦腔内的正常黏膜保留,可避免广泛切除黏膜,最大程度保持鼻腔的黏膜光滑以及结构完整,同时还有助于保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功能,加快恢复速度,更加符合现代医学要求[13]。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鼻内镜手术治疗,治疗完成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7.4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主要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改良鼻内镜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4]。传统的鼻内镜手术操作的空间狭窄,结构复杂,并且会对天然的鼻腔结构造成破坏,并且不能对鼻腔内的微细结构进行彻底清扫,降低了手术的成功率,并且手术完成后容易发生并发症以及复发。改良鼻内镜手术在术后采用消融电极对鼻腔内的血液进行清理并对血管和创面进行电凝止血,可以更加彻底的清除鼻腔内淤血和分泌物,止血效果更佳,有助于保持窦口通气良好,防止发生术腔粘连、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加快术腔黏膜的上皮化速度[15]。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69%、22.5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3.23%、16.1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改良鼻内镜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改良鼻内镜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防止复发,治疗效果更加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鼻息肉鼻窦鼻窦炎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鼻息肉到底要不要切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抗生素(阿奇霉素)与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谨防鼻息肉术后复发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