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军 黄坤平 温彩银 冯 霞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广东佛山 528200;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佛山 528200
嗓音疾病是指嗓音的音调、音量、音质及发生持续时间等出现异常,以喉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功能性发生障碍、喉部肿瘤、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及喉炎性疾病等为主要类型[1];嗓音疾病以喉部干燥有异物感、声音嘶哑、发音费力等为主要症状,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2]。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群体嗓音疾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将对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3]。中医药在教师嗓音疾病的防治过程中的效果较为显著,但目前基于流行病学的教师嗓音病的中医辨证分析,尤其是有关教师嗓音病特点和中医证候关系的报道较为缺乏[4]。基于此,本研究对1046例嗓音疾病教师及1046例健康教师行对照组研究,旨在探讨流行病学教师嗓音疾病中医药防治策略。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教师教学环境对比[n(%)]
表2 两组个人习惯对比[n(%)]
2017年5~9月在佛山某区教师队伍中,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嗓音疾病教师1046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未出现嗓音疾病而有其他疾病的教师104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521例、女525例,年龄27~58岁,平均(40.5±9.9)岁,教龄1~29年,平均(18.4±5.3)年,小学教师520例,中学教师526例。观察组男522例,女524例,年龄27~57岁,平均(40.4±9.8)岁,教龄1~31年,平均(18.4±5.4)年,小学教师519例,中学教师5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纳入标准[5]:①心肝肾功能正常者;②教龄>1年者;③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观察组纳入人员除具有上述标准外,均具有西医确诊符合嗓音疾病的教师患者,西医诊断具体包括急慢性喉炎,急慢性咽炎,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囊肿、声带任克氏水肿等,喉乳头状瘤,功能减弱性发音障碍等。(2)排除标准[6]:①调查前后发生咳嗽、感冒发烧者;②尿常规、血常规或肝功能异常者;③妊娠期妇女。
采用我院自制的《教师嗓音疾病调查表》[7]评估教师嗓音疾病情况,以授课方式、每周平均科室、课堂学生人数、个人生活习惯等为主要内容;采用《嗓音障碍指数调查问卷》[8]对患者主观感受进行描述,主要分为感情、生理、功能三个部分共30项。对西医确诊符合嗓音疾病的教师患者,参考《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9],进行辩证分型并根据结果行中医药防治策略。
(1)教学环境及个人习惯:记录《教师嗓音疾病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比较两组教学环境(平均每堂课学生人数、平均每周课时数)及个人习惯(平均每周吃辛辣食物次数、平均每周饮酒次数、平均每日吸烟量等);(2)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统计两组调查结果,并对比。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中医辩证分型分布比较[n(%)]
两组教师平均每堂课学生人数及平均每周课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平均每周吃辛辣食物次数及平均每周饮酒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课不饮水、平均每日吸烟量(支)≥10、平均每周饮酒次数≥5次及黑板板书授课所占比例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气滞血瘀型、肺肾阴虚型、肺脾气虚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在人们交流彼此的思想意识中嗓音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嗓音疾病主要包括急慢性咽喉炎、声带息肉、声带白斑、声带障碍、声带沟等[10];并以声带闭合异常、声带的对称性异常或声带的柔韧性异常为主要表现,且声带受到病理损害、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或声带肌肉萎缩为其异常的原因[11]。就中医学角度而言,心、肺、肾与嗓音疾病的发生有关。《仁斋直指方》方中“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当人体无法抑制风热之邪侵袭时,咽喉处有肺部邪热聚集,进而诱发嗓音疾病。
有关研究表明,过度用嗓是教师出现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加之教师发音用力较强,将严重挤压和摩擦喉内肌及喉外肌,加重嗓音负担,甚至诱发失音[12]。本研究中,观察组平均每堂课学生人数及平均每周课时数均多于对照组,而上课不饮水、平均每周饮酒次数≥5次及黑板板书授课所占比例较高,表明长时间授课及不良个人习惯是教师嗓音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上课方面,教师因授课学生多及长时间过度发生将造成声带黏膜充血,加之相互摩擦引起声带损伤,对教师嗓音疾病的发生有直接作用[13-14]。从个人习惯方面,长时间使用黑板板书教学将使教师处于长时间粉尘环境教学,刺激咽喉,增加咽喉发炎的机率[15];同时,香烟中有害物质将对长时间干燥咽喉的发音器官造成影响。因此,学校应对教职人员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进行合理安排,改善教师教学环境;还应促进个人日常嗓音保健认知水平提高,改善个人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工作及生活质量提高[16]。
中医体质是指以后天影响和先天遗传为技术,表现出心理状态、生理机能、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质,从这些特质上对某种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进行判断[17]。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肺肾阴虚型、肺脾气虚型及肝郁气滞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外邪侵袭型所占比例较少,表明肺肾阴虚型、肺脾气虚型及肝郁气滞型更易发生于教师嗓音疾病患者。在中医学认为阴虚、血瘀、金破不鸣等是嗓音疾病发生的病理特征,故应以活血、固金、养阴、圆声为治疗原则,其中活血为治疗的根本。因此,中医药治疗中应将序贯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缺氧组织改善,故临床治疗中以活血化瘀为主,并遵循“有是证使用是药”原则。同时,在选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应关注疾病的新久,对于久病之瘀证,正气已虚,宜先调补正气,促进化瘀消肿散结之力增加,可选用红花、山楂、穿山甲、鸡血藤、桃仁等偏温、偏补类药物;对于新疾之瘀证,应先将成瘀之病因消除,抑制瘀证发展,应选用丹参、丹皮、黄芩、银花、丹参等宜凉、宜清之类药物。
综上所述,流行病学教师嗓音疾病发生与个人生活习惯及不良教学环境有关,并根据教师中医体质分析行中医药防治,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嗓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