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X射线摄影与多层螺旋CT在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2018-12-26 10:30刘亚斌李育刚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骨质增生退行性椎间

黄 昊,骆 伟,刘亚斌,白 琛,李育刚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放射科;2.脊柱外科,四川 成都610500)

颈椎椎间孔为颈脊神经根出椎管及周围血管进出椎管的通道,当颈椎活动时椎间孔也会发生一定改变,对颈神经根产生移位影响,若超出一定生理范围,则会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引起退行性椎间孔狭窄[1,2]。颈椎及周围解剖结构较复杂,常规X线平片及常规CT无法准确显示椎间孔狭窄、椎体脱位等情况,不利于早期诊断,而MSCT以其强大的扫描及后处理能力在骨科影像中广泛应用,MSCT具有密度分辨率高、病变部位观察全面、降低因变换体位检查所致病情加重风险的优势[3,4]。本文主要观察DR及MSCT检查在退行性椎间孔狭窄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椎间孔狭窄患者206例,纳入标准:(1)主诉颈肩部酸痛,颈项部僵硬,活动受限,伴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症状;(2)影像学(MRI)提示存在一个或多个椎间孔狭窄;(3)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髓炎或曾接受过颈椎手术治疗与颈椎畸形者;(2)颈椎外骨折、脱位患者;(3)CT扫描体位不正、颈椎曲度异常者。206例患者中男102例,女104例;年龄30-65岁,平均(47.18±5.10)岁;154例伴单侧上肢感觉障碍、肌力减退,69例伴双侧上肢或枕部针刺样麻感。

1.2 方法

均行DR及MSCT检查,DR检查:DR机型为kodak DirectView DR 3000,作颈椎正、侧、双斜位片检查,发现有颈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或错位等异常改变时再行MSCT扫描检查。MS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 CT进行检查,扫描电压120 kV,电流240 mA,层厚3 mm,层距3 mm,重建层厚1 mm,螺距0.531,旋转时间s,扫描范围C1-C7,将所获得的影像学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里操作,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等。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主要从前、后、左、右多个角度旋转观察,作选择性消隐处理,以最大限度显示椎间孔全貌,MPR主要观察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包括椎间盘、后纵韧带、钩椎关节、两侧椎间盘等情况。椎间孔狭窄判断标准:经MSCT的MPR斜矢状位图像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并结合平行与椎间盘水平的轴位图像,在骨窗及软组织窗条件下观察椎间孔,若椎间孔面积小于相邻或对侧椎间孔,或包括侧隐窝在内的椎间孔区域被突出椎间盘、骨化后纵韧带占据时定义为椎间孔狭窄。

1.3 观察指标

(1)观察DR及MSCT下退行性椎间孔狭窄的影像表现;(2)对比DR、MSCT下椎间孔位置、椎间孔大小显示情况,椎间孔大小测定方法:容积重建后斜位显示各椎间孔,通过目测与上下及对侧椎间孔的对比,对椎间孔的狭窄作出评估,测量各椎间孔上下径及前后径的距离,观察椎体附件与椎间孔的关系;(3)比较DR、MSCT相关参数,包括C2与C7下终板垂线的夹角Cobb角,C2与C7椎体后缘延长线的夹角Gore角,CCI:作C2椎体后下角与C7椎体后下角之间的连线A,分别由C3、C4、C5、C6椎体后下角作A的垂线,得出a1、a2、a3、a4,采用Ishihara法计算CCI=100×(a1+a2+a3+a4)/A。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下影像学表现分析

206例患者,在D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时发现200例可见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MSCT的MPR、VR等技术能多方向多方位而又立体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形态特点。典型病例见图1。

图1,患者男,年龄45岁,1a示颈椎侧位片,1b示三维建的颈椎正位图像,1c为CT扫描后骨骼重建,后面观:颈2与颈3椎体棘突间位置不正。

2.2 两种检查方法下椎间孔狭窄位置比较

DR检查时,仅观察到340个椎间孔狭窄,其中286个(84.12%)位于C4-5、C5-6,而MSCT检查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540个,其中501个(92.78%)位于C4-5、C5-6、C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下椎间孔狭窄位置比较[n(%)]

2.3 两种检查方法下椎间孔狭窄大小比较

DR检查时狭窄椎间孔前后径、左右径方向角度、中轴线角度大于MSCT,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相关参数比较

DR检查下,Cobb角、Gore角均大于MSCT检查(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下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种检查方法下椎间孔狭窄大小比较

表3 两种检查方法相关参数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电脑的普及、人们伏案时间延长,颈椎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其中退行性颈椎椎间孔狭窄较常见,而其发病与颈椎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骨质增生、关节突错位、后纵韧带骨化、椎间隙狭窄等有关,颈椎在维系椎管脊神经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颈椎钩椎关节起着一定的稳定颈椎及承载部分脊柱轴向负荷作用,而颈椎间孔上下为椎弓根,准确评估椎间孔狭窄情况有重要意义[5,6]。传统X线DR颈椎平片上颈椎体前后位与椎弓根及椎板重叠,侧位片两侧椎弓根及椎板重叠,几乎无法观察椎间孔形态,只是在45°双斜位片上可显示椎间孔形态,但因其他组织干扰,无法显示其全貌[7]。MSCT薄层扫描中MPR及VR技术的应用,使影像学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了质的飞跃,能较好显示椎间孔狭窄与炎症,为临床医师提供椎间孔狭窄的类型及立体空间信息,有研究[8]显示MSCT在非外伤腰椎管狭窄症中有明确应用价值,对骨质改变、韧带钙化等均有较好特异性,但目前MSCT在退行性颈椎间孔狭窄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6例患者在DR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时发现200例可见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MS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图像能多方向多方位而又立体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形态特点,表明DR及MSCT均可较好评估退行性椎间孔狭窄情况,尤其是MSCT薄层扫描采用MPR及VR等技术,可清晰显示椎间孔的冠状位、矢状位、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及双侧椎体与椎弓的直观立体图像,经绕三轴作360°任意旋转,反映椎间孔骨结构立体空间信息,准确诊断椎间孔狭窄情况[9]。本次研究也显示,DR检查时,仅观察到340个椎间孔狭窄,其中286个(84.12%)位于C4-5、C5-6,而MSCT检查中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540个,其中501个(92.78%)位于C4-5、C5-6、C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孙前谱等[10]的研究结果相近,证实MSCT在评估前壁椎体骨质增生及椎间盘后突出引起椎间孔狭窄内外表面均更直观,更接近人体解剖结构,因此DR及MSCT在评估退行性椎间孔狭窄中有特殊意义。颈椎为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操作中,需兼顾颈椎序列的Cobb角平衡与颈胸交界处的矢状面,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的变化与椎间孔大小有密切关系,为狭窄的重要间接因素,当颈椎曲度发生异常时,必将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功能紊乱,继而加速颈椎各个结构退变,导致椎间孔发生狭窄,椎间孔前后径则与上下关节突位置关系密切,本研究也显示,DR检查下前后径、左右径方向角度、中轴线角度及Cobb角、Gore角均大于MSCT检查,而两种检查方法下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李长红等[11]的研究结果相近,表明MSCT在检测椎间孔狭窄大小及矢状面参数方面与DR有显著性差异,MSCT可清晰显示椎弓根任意解剖面病变部位,评估椎间孔狭窄情况及上下关节突位置,其中VR可任意旋转脊柱结构,立体成像病变颈椎的整体结构及与邻近椎体的空间关系,MPR则可全面显示椎弓根内部结构,进行自动测量[12,13],但对于颈椎存在明显退变或畸形者,在体位及重力影响下,椎间孔前后径、Cobb角、Gore角等是否会受到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与DR相比,MSCT在评估退行性椎间孔狭窄中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准确评估狭窄位置及大小,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质增生退行性椎间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骨质增生常见误区释疑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年纪大了,如何避免骨质增生
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在椎间孔镜技术中的意义
骨质增生是自然老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