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益业 吴佳仪(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绞痛,是心肌供血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所有减少心肌血液(血氧)供应(如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增加氧消耗(如运动、心率增快)的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心绞痛诱因多、患者容易疏忽,导致不能及时治疗。
心绞痛临床表现不一,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需格外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规避严重后果。
心绞痛多表现为闷痛、压榨性疼痛或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有些患者仅有胸闷,甚至有的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对疼痛敏感度下降,感觉不到明显的症状。
典型心绞痛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发怒、焦急、过度兴奋)、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贫血、心动过速或休克亦可诱发。
主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也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甚至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至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往往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重者甚至出汗。
疼痛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较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在1~2分钟内使疼痛缓解或消失。而不典型心绞痛疼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快消失或仅有左前胸不适、发闷感,常见于老年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
典型心绞痛根据其发作特点和体征,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结合年龄、冠心病致病因素及发作时心电图,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一般即可初步诊断。
不典型者,除了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之外,部分仍不能确诊的,可多次复查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确诊。
诊断有困难的患者也可做放射性核素检查或考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大多数心绞痛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如果日常生活不注意,心绞痛随时都可能出现,对于心绞痛而言,预防可以说是长久的有效治疗。
一方面,应控制日常盐和脂肪的摄入。过量摄入盐,容易使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受损,而高脂饮食,尤其动物内脏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让血脂升高,两者均是心绞痛的诱因。
另一方面,应少沾烟酒,多吃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新鲜蔬果、粗粮、优质蛋白等,适当食用大蒜、洋葱、山楂、黑木耳。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人群,还应避免进食刺激食物,少食多餐,切勿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不宜过饱,避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