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娇
(北京市昌平区二毛学校,北京,102200)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个性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创设卓有实效的、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语文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意义的理解上还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甚至出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伪现象。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还课堂教学情境一个本真面目,是我们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强化学生、文本、教师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曲解了“创设情境”的真正含义,把它仅仅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时下,情境创设“变味”、“走调”数不胜数,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价值缺失。其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它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却不够明确,情境中出现太多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干扰信息,致使学生“雾里看花”,很难把握学习的内涵。如在中低年级的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老师引用“孙悟空”、“喜羊羊”等孩子们喜欢的形象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部分老师过分追求这些形式的花哨,导致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被转移,关注了图像、动画与故事情节,偏离语文教学目标,违背了情境创设的初衷。
语文教学要重情趣,但绝非追求场面的热闹、形式的花哨。课堂上将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的教学情境,不但不能引导学生由文入情,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白白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到底有多少价值呢?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情境创设的指向性和实效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所要教学目标展开,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它能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情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画面形象+教学内容”。其实,它不只是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教师的手势、体态,也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运用多媒体。一味追求多媒体,以此替代学生的亲身体验,忽略了文本的内涵,这对于学习的内容,只能是“隔靴搔痒”,游离其外了。
如在公开课上,有些老师总喜欢将课文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的展示在课件上,并配上鲜活生动的画面。这种教学形式看起来有趣热闹,似乎遵循学生的心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屏幕阅读决不能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本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好好地读语文书,有时需要潜心涵咏,有时则需要放声高歌。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它因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体验。不能用教师个人的理解代替所有学生的理解。
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去关注问题。但是许多老师情境的创设未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情感、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框框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情境创设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及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真实的情境,以调动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二者不应相悖,有时我们可以采用逼真的“虚拟化”的情境,因为“虚拟”不等于“虚假”,它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然而,当前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存在着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有的教师认为无论什么课都要安排一个情境创设的环节,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于是,生拉硬拽、绞尽脑汁地设想甚至捏造不符合常规的情境的现象屡见不鲜。显然,这样的情境成了与生活实际相悖的随意杜撰,严重缺乏现实意义。实践证明: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结果只会束缚师生教学的手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由于小学生受特定的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可能按教师所预设的那样去理解教学内容,注意力往往被动态的、形象直观的运动情景所吸引。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除了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去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从而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实现学生关注的目标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内容单调、主体单一、情境功能狭窄等问题。有的老师创设的情境只是一味展示自身的才华,没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有的教师总喜欢“故弄玄虚”,任意拔高要求,不顾学生的能力实际。凡此种种,都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严重背离了学生的心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实际有所变化,并赋于情境一定的时代气息,不能机械地重复或照搬。
大凡上述出现的种种现象,绝非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关注的视角不对,从而导致课堂创设的情境失效。而实质上,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难道仅仅是为了“有趣”,给语文教学 “精美包装”;抑或是“有味”,给语文教学“添油加醋”吗?不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情境的创设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学习需求,亲历学习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呼唤“本真”教学情境的回归。
对策一:追求自然,贴近生活实际
作为一种策略,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趣和学习的需求,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任何情境创设都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情境创设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真实面对学生的起点,自然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应该追求自然、真实和有效,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状态,创设自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留足学习时空,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
记得一位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课文所反映的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他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老师扮演儿子的角色,学生则先后扮演母亲和父亲的身份。其对话过程是这样的:
师:妈,这是我刚刚获得的国际大奖,您看……
(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而后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面面相觑。半晌,在老师的不断激励下,才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但表情十分不自然。)
生:真好,继续努力。
生:太好了,你终于长大了!
生:真是你写的吗?这太棒了!
……
师:爸,这是我刚刚获得的国际大奖,您看……
生:还不错,继续努力。
生:只有更好,继续写出更好的生:糟糕透了!不要太骄傲。……为什么教师如此煞费苦心、勇敢地扮演了儿子的角色,学生却迟迟未能进入状态呢?我想,这情境太意外了,学生自始至终都不感相信这是课堂事实,一时接受不了。所以他们的对话里没有称呼,对话内容干瘪,游历情境。可见,只有“自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才会使课堂绽放生成的精彩,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怎样彰显“自然”呢?一般来说,小学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趣、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为宜,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表现的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当然,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对策二:崇尚情趣,加强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健康的情感参与,就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不可避免的是,有情趣的情境有时促进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因为“情趣”只是一个充分发挥情境作用的动力机制,而它本身并非就具有有效性。教学情境的“情趣”,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兴趣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只要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崇尚情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最优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亲历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众所周知,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事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深刻性不够,个别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基于这一点,在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角色换位思考,让学生选择人物角色,并最后给人物取名的教学情境。具体流程如下:
师:如果你就是坐在车上的那位朋友,为什么说“没关系”,心里是怎么想?或者如果你就是坐车人的朋友季梁,又会怎样劝,让他觉得“有关系”呢?请选择一个角色,运用一、二个关联词说话。(教师提供参考关联词语)
生 A:没关系,虽然楚国在南边,路很远,但是我的马跑得很快啊,总会到达楚国的。
生B:朋友,不管你的马跑得多快,可是方向都错了,是到不了楚国的。还是听我的话吧。
生 A:没关系,即使我跑错了方向,但是我的车夫本领很好,虽然路远了点,但总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的。
生 B:我的朋友啊,如果你还往南边跑,不管你的马跑得多快,盘缠带得多,最终你一定到不了楚国的,你醒醒吧!
……
师:坐车人固执己见,执迷不悟,继续向北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
生:他的干粮吃完了,马也死了,车夫也跑了,他饿得面黄肌瘦。
生:一路上,他会遇到大江大河,无法过去,最后被活活饿死。
生:在去楚国的途中,他随时都有凶险,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
师:同学们,南辕北辙绝对不可取,因为方向不对,即使你拥有最好的条件,也是到达不了目的的。多愚蠢的赶车人啊,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当作我们生活的警示牌吗?
生:固执人
生:悔之晚、卜(不)听劝、邢(行)后知......
为什么这个情境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我认为:首先是新颖有趣的角色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亲历学习过程,从中体验情感;其次是能针对教学情境,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给坐车的人取一个名字吗?”,促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将语文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创设一个富于“思考性”的有趣情境,有效地突破了寓言寓意的高度抽象性的难点,使学生对寓意有了一次切身的体会。
对策三:聚焦成效,关注价值追求
情境创设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语文学习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个别教师曲解了情境的内涵。虽然他们创设的情境也生动有趣,但是造成的课堂效益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趣”并不一定等于“有效”,有时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导致课堂的失效。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始终指向精神的提升和语言的发展,体现语文的价值追求呢?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考虑教学实际,精心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
当前有一种倾向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有人认为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全部了。非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在潜心涵咏中领悟语言文字中浸透的思想和情感,努力探求工具和人文的和谐统一。以《滥竽充数》的教学为例,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感悟寓意之后,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重新解读这个寓言故事。
师:如果你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回头看看这个故事,南郭先生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顿时,学生各个兴奋异常,跃跃欲试,课堂上小手林立。)
生:南郭先生演技很好,很善于装扮自己。
生:他很聪明,善于交际,所以信息也灵通。
生:他头脑特别清楚,做事果断,识时务。
生:南郭先生十分勇敢,敢于冒险,勇于挑战困难。
……
老师见学生解读得如此多元深刻,很是满意。于是,又让学生细读课文,改一改课文的词句,真正让这个故事“新”起来。最后鼓励学生要用自己的慧眼给生活中受藐视的对象一个新的含义,并让学生完成这样的课外作业:改写一则寓言,《新……》,给古老的故事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堂课,老师颇具匠心地设计了情境,让学生多次“新”编故事。走出课堂,我不知道学生会怎样评价文中的“南郭先生”,也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南郭先生”。阅读要倡导多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对于这种严重叛离文本价值取向、天马行空式的解读要坚决予以摒弃,因为这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莫大的影响,而且还是对寓言这种文体的流传价值的彻底抛弃。
语文教学的根砥就在于提升生命的韵味,陶融人文的情怀。语言和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乏生气灵性,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语言和精神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增加语言灵性,提升精神悟性,使语文学习真正为为学生打好“语言发展”和“精神提升”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然”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情趣”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实效”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追求。创设自然、情趣、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乐园。
[1]钟启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3]孙双金.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4]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诊断[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11:70-76.
[5]王尔.课堂教学情景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2).
[6]张立元, 等.警惕生成过程中的“陷阱”[J].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