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科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名篇。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阳落山、苍山遥远、漫天飞雪、犬吠山村的风雪夜归图,使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在农历戊戌狗年春节来临之际,海内外华人读此诗篇,必会由衷产生浓浓的思乡、归里情愫,而此时聊聊狗文化,应是人们乐于听闻的。
河南周口淮阳有一种闻名中外学界、被当地人称作“泥泥狗”的泥塑玩具。“泥泥狗”以黑色为基调,再饰以红、黄、青、白色,通体鲜艳夺目,故又称作“五色狗”。这些长着两个头的狗、九个头的鸟、人兽同体、半人半猿、人面猴、猴头燕等造型古拙、荒诞的奇特禽兽玩具每年大量出现在淮阳人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的“二月会”庙会中,成为斋公、香客们祈福、辟邪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当我们看到这些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民间艺术品,即如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混沌初开、四野洪荒、风雷闪电、人兽共存的旷古时代,人类由那个蒙昧暗夜到文明初曙的漫漫长途中,与各种飞禽走兽互动,有的动物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助力,尤其是被称作“人类最好的朋友”的狗,必定有更为骄人的业绩,否则,为何作为人祖伏羲故里的淮阳民间至今仍崇狗,认为“神狗”能为人类消灾、祛病和保一方平安,且太昊陵供奉人祖的各种动物造型玩具又统称“泥泥狗”呢?
现实中的狗的特征、特性,足以印证其远祖的德行并非虚妄:
狗乃最具灵性的动物之一。其听觉和嗅觉异常灵敏,如人的耳朵只能听到3万赫,狗则可听到10万赫以上;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狗竟有2.2亿个,可以分辨大约2万种不同的气味。
恪尽职守、勇猛机智是狗的突出特征。狗在狩猎、看家护院、牧羊、军事、警务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恪尽职守、勇猛机智的特征。
狗最本质的特性是忠义。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古籍中有“‘黑龙’救主”“义犬报恩”“黄犬告状”等许多家犬舍命救主的记载,这里不再详述,只讲一个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爱犬救主的故事:当时苏联的大马戏团访华演出,驯兽师鲁班一次驯虎失败,猛虎朝他直扑过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爱犬如闪电般直冲猛虎,用生命换得了主人的安全……俗语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许多事例都证明,当一个人由富贵变贫贱,床头金尽,亲朋离散,最后最忠实陪伴他的唯有他的爱犬。
当然,狗毕竟是动物,没有明辨忠奸、正义与邪恶的能力,它只知忠心事主,当其主人是恶人时,狗便成为助纣为虐的“鹰犬”,这也可说是狗的悲剧所在。当狗误入此类歧途,便被人们骂作“桀狗吠尧”“某某的走狗”等,受到公众的仇视。有趣的是,我国古时几位名人却以“丧家犬”“走狗”自诩。《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失散,一人孤独地立于东城门外,被人指作“丧家犬”,弟子闻说以实相告,孔子非但不愠,反欣然笑曰:“然哉!然哉!”杜甫在《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诗中,亦有“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名句传世。郑燮非常崇敬号“青藤道士”、被誉为“明代第一人”的才子徐渭,竟自刻一枚“青藤门下走狗”图章,用作自己书画作品的印章。在这里,“丧家犬”“走狗”的贬义已不复存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有这些中华文化圣人、巨匠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精神或对心中偶像虚怀若谷的虔诚追随。对我辈凡夫俗子来说,这也应是一种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