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记者 李文卉
习惯了改变,他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向未来挺进。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
1992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他们中的佼佼者被称为“92派”。毛振华是“92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实,在这4年前,毛振华就有过一次“下海”经历,只是下的“海”是海南。他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加入海南建省筹备组,独自完成了第一份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初稿。
“1992年创业和我1988年去海南的感觉其实差不多,在个人性格层面,就是敢于放弃和迎接挑战。”往事历历在目,毛振华对支点财经记者谈起这段经历时,露出从容平和的微笑。
毛振华习惯了改变,他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向未来挺进。他说,敢于放弃者,方能得永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是敢于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
毛振华进一步阐述,“首先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处理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这是一场很复杂的拉锯和博弈,我们走过了比较漫长的历程。直到‘南方谈话’发表,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全国人民都很拥护,没人认为它是天方夜谭。”
1979年,年仅15岁的毛振华以湖北石首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先后在湖北省统计局和省委政研室工作,由于工作踏实、文笔出色,被接连提拔。
1988年,经过8年的酝酿,海南岛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办经济特区。这一年,毛振华离开他工作生活9年的武汉,加入海南建省筹备组。
“那时从武汉到海南要30多个小时,先坐火车到湛江,再坐4个多小时的大巴到海安镇(现广东海安港),最后坐2个小时的轮渡到海口。上岸一看,发现这是一座连红绿灯都没有的城市,跟武汉差很远。”时隔30年,毛振华这样对支点财经记者描述这段经历,“从湖北去海南,在外人看来是很突然的。当时我只有24岁,风华正茂,在湖北省委政研室战略处工作,是最核心的部门,还结了婚分了房子,感觉自己(在湖北发展)也会不错的。”
也是在1988年,中国资本市场有大事发生。
尽管从1984年起,到1988年前后,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中国企业并不在少数,但它们的初衷与日后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大关系。百姓眼中,股票和债券完全是新生事物,没几个人敢下水一试。
1988年,王波明和高西庆两位留美学生在美联储楼下有个约定:要在中国建立证券交易市场。随后,他们参与完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这是第一份系统阐述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设性文本,规范的中国证券交易市场从此走向萌芽。
4年后的1992年,毛振华决定放弃中央机关公务员的身份,下海创办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信用评级。
谈到这一次放弃与转变,毛振华坦言并不需要跳崖般的勇气。“引导我们下海的,是理想以及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大家都在寻找更能发挥才能的地方,这个方向可能就是做企业。因为企业是没有边界的,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文化、跨越产业,充满了想象力。我也不认为下海从商就是对过去的抛弃,应该说是一种能力的转换。”
至于要创办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一开始只有方向上的认识。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是毛振华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他们经常在一起琢磨,有了一个共识: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的企业,中国一定会有。“1992年宣布要搞市场经济以后,‘同样的竞赛规则’‘国际惯例’就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而我们不懂技术,只能去做一些现代服务业。”于是,他们相继创办了嘉德拍卖和中诚信。
“那时候从新闻里知道了美国有穆迪公司,对市场影响很大,觉得中国也应该有,可实际上并不知道信用评级具体是做什么的。当时去拿审批,最重要的解释就是‘国际惯例’,这放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我们自己创办了中诚信,而是那个时代以及管审批的人跟我们一起创造了这家企业。”毛振华说。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中诚信虽然成立于1992年,但毛振华直到1993年才借上证券业研习班的机会,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拜访了同行业的标杆——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开始了“率先模仿”。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草莽年代,任何一个念头都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行业。
“当时我们研究国际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企业,发现这些企业基本都是专业性的公司,真正跨行业的、综合型的大公司少之又少。”毛振华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中诚信要走专业化的路线。
尽管中诚信早就制定了国内第一套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公布了中国第一部《信用评级指南》,但在很长时间内,这些都像是摆设。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体量最庞大的市场,远远超过股市规模。投资人需要了解各种债券的风险,由此催生了评级市场。债(政府、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是评级业务的主要对象。
股份制公司是企业债的发债主体。但中诚信创立的1992年,中国的《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才出台,10多年后,第一批民营股份制公司才逐渐走进资本市场。由于没有评级需求,中诚信成立的前14年,评级业务基本上没有利润。
2006年,中诚信与穆迪的合资酒会。
1992年随着两大条例的出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提上日程,中诚信当时成立了两个部门,一个是评级部,一个是股改部,后者从事的便是典型的投行业务。适时抓住机遇,中诚信承接了很多早期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顾问业务。在湖北,鄂武商、武汉中商、华新水泥等老牌企业的上市之路,都有中诚信的影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诚信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投行,投行业务利润不错,确实为公司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见成效,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型,信用评级的主营业务需求开始走向正常化,如果中诚信一边做投行业务,一边做评级业务,二者很容易有利益冲突,这既不专业也不合规。毛振华面临再一次的忍痛放弃。
“作为商人,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探索欲望和对公司专业性的坚守之间,往往是存在矛盾的,必然意味着需要不断放弃。”毛振华说,“这时候如何取舍,便与公司的经营理念有关。你必须清楚自己想要做成一家怎样的企业,这门生意有没有一些限制性的要求,企业的野心和欲望有没有边界,你是否想要赢得尊重……这些问题事关价值观,值得所有企业反思。”
中诚信很快做出了选择:坚守创业初衷,放弃投行业务。
作为资本市场的第三方机构,中诚信必须确保中立客观。毛振华称对投行业务的放弃是一场“痛苦的再生”,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样的选择,但站在现在来回望,这个决定对公司的发展意义深远。
“当时很多做投行业务的员工都去了评级部门,现在评级部门的高管大部分都有投行背景,这是中诚信过去十几年稳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人才优势。”毛振华说,每个企业家都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尤其对那些已经发现机会和规律的人来说,放弃诱惑就更不容易。
直到2005年,短期融资券的推出才使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真正起步,从那时起企业才开始大规模发行无担保的信用债券。也是在这一年,中诚信的评级业务首次实现盈利。这意味着,在一个被动成长的行业里倔强坚守的中诚信,守得云开见月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到2018年初,中诚信集团旗下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子公司中诚信国际出让部分股份,引入了高瓴资本、中信资本、红杉资本、三峡资本、博裕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者。公司估值相比2006年穆迪入股投资时溢价50倍以上,相对于1999年分拆注册时的2000万元资本金,更是上升了500倍。
“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所有的金融活动都是经营风险,评级机构的作用就是发现风险,并将其作为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风险识别、风险判定、风险分析这些都是评级机构干的活,是非常专业的。”毛振华说,坚守一个行业的真正意义在于,当这个行业成熟时我们的优势就出来了,所以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在这样一个既特殊又冷门的行业里,多年的坚守换来500倍的价值,完全符合商业逻辑。
做过投行、控股过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涉足过房地产……一路走来,中诚信把这些诱惑全都放弃了。如今,中诚信已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的信用评级公司,承做了中国资本市场几乎全部金融产品评级的第一单,市场占有率约35%。
尽管评级业务估值过百亿元,但跟众多“独角兽”企业比起来,也才刚刚达到入门级。毛振华却心满意足:“我们公司看起来可能不是太大,但基本没有什么负债,主营业务做得很专业,也没有一味追求多元化经营。中诚信赢得了业内的尊重,也经得起风雨考验。”
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40%发展至近90%。而这一指标美国为250%,日本为240%,这说明中国的债券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作为中国内地综合排名第一的评级公司,中诚信的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放弃还意味着另外一种坚守。在放弃不少投资业务和机会的同时,毛振华始终主张,公司要坚守主业、深耕信用产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完善信用产业链条。近年来,中诚信在征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不断发力,在丰富公司业务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贡献者自己的力量。
征信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也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重要工具。2005年中诚信征信公司设立。2014年中诚信征信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资质的机构,2015年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中诚信集团20多年来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的大数据风控和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基于“数据+规则+模型”三位一体的智能风控服务,服务覆盖贷前评估、贷中监控以及贷后资产管理在内的信贷全生命周期,实现信用评估的智能化与信用价值的扩大化。2017年,中诚信首倡“信用科技”理念,并成为首张中国个人征信牌照获得机构——百行征信的初始发起股东之一。
2015年12月,中诚信与国家发改委签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成为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全国首家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服务提供商。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可以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并能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净化环境、弘扬诚信文化。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诚信凭借多年积累的信用管理服务经验,依靠优秀的管理咨询团队和强大的IT技术支撑体系,为区域政府、行业监管平台、企业个体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服务。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诚信已成为医药卫生、建筑施工、军民融合等行业和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服务提供商,近年还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双十一”电商信用评价工作。
2007年,中诚信15周年,毛振华再度转身“上岸”,宣称自己职业商人的生涯要告一段落了,选择回归学术,专注于宏观经济的研究。那一年,中诚信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务基础,评级业务也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今年5月,中诚信集团宣布将集团总部、社会信用大数据事业部总部等重要机构和部门的注册地迁往武汉,预计总体投资规模达数十亿元。
回归校园的毛振华笑称,“即便不能做一流的经济学家,也得是二流的经济学家”——这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他担任所长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季度推出的宏观经济报告和月度的分析报告,已成为决策层政策制定的参考。
2013年6月,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成立,毛振华出任院长。“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很多都是寒门弟子出身,能有现在的生活和成就,得益于教育,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毛振华说。
2017年6月,毛振华捐赠5000万元与武汉大学共建的“振华楼”交付使用。揭幕仪式上播放了一段他在武汉大学求学的主题宣传片,当舞台的大屏上出现一张泛黄的纸笺,上面草就着数行诗句,他的眼睛湿润了。
“从橙红的光影里 / 从苏醒的树林里 / 我扛着简单的行李 / 顺着山的标志 / 走向这高大的梧桐,幽静的山林 / 走向这绿色的琉璃瓦,灰白的墙壁 /顺着这通向藏书的台阶 / 一级又一级”——这首毛振华大学时代完成的诗歌,取名《我已然留在这里》。随后他从政、经商、回归校园,年少得志又历尽惊险,每一步都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紧紧裹挟。
“半隐退”的毛振华最近一次成为焦点人物,是在今年元旦节期间,他“控诉”黑龙江亚布力管委会的视频在网上大量转载,引发全社会关于“营商环境”的大讨论,很多感同身受的企业家纷纷力挺。“我敢于录那段视频,前提是对自己的安全完全有信心,如果放在以前,说不定被‘跨省’了。”毛振华说,新型政商关系的提出,让中国企业家正在迎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代。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继续看多中国、投资中国,我们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
激荡四十年,迈步从头越。“中国市场经济征程堪比红军长征,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伟大画卷,长征中有牺牲的、掉队的、病死的和叛变的,而在经济转型期,也有迷路的、倒下的、走岔的企业家们,我们不应该遗忘。”毛振华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