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瑞佳 亢姿爽
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它与编辑出版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方法、学生社会适应性息息相关,同时以市场为标尺,面向行业需求,衡量人才培养模式科学适用的尺度。耙梳CNKI上相关论文可知,目前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眼点在网络技术和融媒体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配备专业背景的师资、调整课程设置、拓展实践平台以加强技术层面的学习等方面。这些措施多囿于传统编辑出版学科视域中,寄希望通过师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育的小范围调整,增加人才培养口径的“宽度”,进而拓展就业的“广度”,实质上并未改变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的根本困境。
出版产业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编辑出版学院教育通常始于研究生阶段。具备某类学科背景知识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到出版专业研究生阶段后,学校着重树立其正确出版理念和良好品德修养,培养其出版营销、管理运营等综合能力。另外,与学院教育互为补充的是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行业培训活动,涉及出版的知识细节、专业技能提高及其他必备衍生技能的习得则主要依靠出版行业教育来解决。与之相比,我国的编辑出版学院教育明显呈现出“金字塔”形,即在庞大的出版本科教育基础上叠加硕士(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置于本科阶段,培养理念多基于“全媒体”且面向“大传播”。但我国的编辑出版行业教育大都属于出版体系内的职业培训,一般只针对专业出版领域的从业者,具有鲜明的排他性,与学院教育几乎不相关,导致编辑出版的院校教育和行业教育处于“两张皮”的窘境,学院教育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业界认可。
通过对各类院校网上公布的培养方案的抽样比对,笔者发现除个别强调印刷发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学校外,其余各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标准基本一致,其人才培养多是秉承“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发展理念而设置。这一经典而大一统的培养标准一旦置于各自不同的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资源配置等客观环境中,或多或少会呈现出“水土不服”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发展态势。而现实发展中,编辑出版学与开设院校的其他优势学科脱节,使得申请专业时预设的培养优势失去了立足点,造成编辑出版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同质化严重。近年来,出版教育的电子化、网络化偏向也并未增大编辑出版学科内部,以及与其他文科专业的区分度。无专业学科背景的“纯编辑”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学生配备除“编辑力”之外的其他竞争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只能走向对专业性知识要求不高的大众出版,院校培养出的大量毕业生不能有效输送至产业,是目前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当前开设编辑出版类本科教育的88所高校中,22所为国家原“985”“211”工程院校,其余66所为普通院校,占总数的75%。从地域上看,这些普通院校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因受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出版发行单位数量和规模、出版资源区位优势差异,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因素影响,大多数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距。此外,我国编辑出版教育普遍认可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起来并不具备广泛适用性,“宽口径适应需求”目标衍生出的无差别培养方法和统一教学内容也并非对所有学校都具有现实操作性,反而愈发加剧了普通院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不具备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行业需求的劣势。再加上编辑出版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高考第一志愿报考吸引力减弱、多所学校取消本科专业办学点等系列问题的出现,倒逼普通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得不进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思考和全新探索。
近年来,走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改革前沿的是独立院校。这些独立院校大多由国内知名高校申办,其专业设置不同程度受到母体学校影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上,它们深刻意识到自己在社会认同、师资和生源方面逊于母体学校的处境,进而想方设法地发挥其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优势,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和人力资源市场急缺的短线领域。一些独立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基于本校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但头脑灵活、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扬长避短,化劣为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通过这些独立院校的实践可见,面对当下大众出版市场人才相对饱和,专业出版人才却极度匮乏的现状,在无差别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大潮中,逆向且有针对性地培养特色专业编辑出版人才,不失为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中,财经类、电子科技类、外国语类、民族类大学占据了一定比例。在这些非综合性大学里,可以将编辑出版学与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有机联合,走“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改革路径,为编辑出版学学生设置好“学科背景”,培养特色专业编辑出版类人才,从而增强其竞争力。
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原有6家,分别是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2018年撤销了该专业)、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和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系归属上,除云南民族大学外,其余5家民族院校都放置在文学与新闻传播类学院。
2003年,云南民族大学以“民汉双语”为培养特色申请编辑出版学专业,2004年教育部审批通过,同年9月正式招生,至2018年已连续招收15届487人,毕业11届341人。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专业办学初衷相悖的是,在全国统招的客观现实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汉双语”编辑的培养任务。达到二本分数线招收进来的学生,尽管有不少是少数民族,但基本不懂本民族语,对民族文字(以下简称“民文”)更是一无所知。此外,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大纲主要参照国内知名高校编辑出版学的培养大纲设定,尽管在课程上设置了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通识课,但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科优势难以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就业竞争力弱。
1. 填补民文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空白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并推动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不仅将民族出版划归到公益事业范畴予以保护,还设置了国家出版基金民文类、“十三五”出版规划民文出版项目、民文出版专项资金和“东风工程”项目等多个专项资金,资助力度逐年加大。据调查,当前我国有民文出版资质的出版社35家,出版的民文种类有28种。另外,全国有数百家报纸、杂志、网站、公众号等媒体使用民族文字进行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跨境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甚至还肩负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因此,业界存在着对拥有文化高素质、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善于把握国家新闻出版政策的编辑人才的广泛需求,而当前针对民族出版,特别是民文编辑出版人才的专业培养尚处于空白状态。
2. 特色语言文字教育的优势
云南民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隶属于民族文化学院,该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设藏、彝、壮、苗、西傣、德傣、纳西、景颇、傈僳、佤、拉祜、哈尼、白13个少数民族语种)和编辑出版学两个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可依托本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充分利用民族语专业强大的师资力量,以人口基数大、有民文传媒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语种为专业特色背景,学科联合培养“编辑出版学+民族语”的特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跨境民族在东南亚、南亚语言习得上具有先天优势,可利用跨境民族的外语习得优势,在编辑出版学教学大纲中增设非英语的外国语课程。学校现已开设有15个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泰国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菲律宾语、马来语、印尼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僧加罗语、普什图语)专业,为编辑出版学的学生外国语选修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云南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支点,因此利用语言优势培养熟悉国内外图书市场、掌握国际图书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国际出版人才,也是本专业发展的特色优势。
1.调整招生方式,奠定特色人才培养基础
原有的全国统招方式导致编辑出版学绝大多数学生民族语基础近乎为零,无法实现“民汉双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重新修改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18年起,云南民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考生在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相应的民族语能力测试。在本学院已设置的13个少数民族语种中,藏语考生参加藏文五省联考,四川彝语考生可参加四川省彝文统一考试,其余的语种考生均须参加云南民族大学与云南各州(市)县联合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口语测试且成绩合格。招生方式的调整从客观上保证了进入编辑出版专业学习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民族语能力,彻底改变之前民族语零基础的制约瓶颈。而根据现行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民族语生源学生可依据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实现优先录取、放宽录取,从而确保招生任务的完成。目前,2018级编辑出版学本科已完成全部第一志愿的8个语种共20名学生的招生计划。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民汉双语”特色编辑出版人才
改革后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继续沿用传统编辑出版基础课程设置,通过适量缩减课程学分以保证开设课程的数量不变。专业方向课则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为主,同时加强学生对东南亚、南亚国家语言习得以及出版发行情况的掌握。
在授课方式上,专业基础课采取合班统一授课,而专业方向课中的民族语言课程采取插班授课,不同语种的学生各自分散,与学院相应语种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以“编辑出版学+藏语”专业的学生为例,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语种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合班统一授课,而在上民语类课程时,则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班)一起进行藏语的学习。这样的课程模式能有效节约教学成本,充分调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具体专业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云南民族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
3. 规划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出版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配合西南出版业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以及致力于面向“三亚”(东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出版“走出去”战略,教研组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三亚”国家语言课程选修以及针对该区域出版发行研究的课程。另外,在发展编辑出版本科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结合2018年获批的出版专业硕士点教育,打通民文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上升渠道,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在2018级出版专业硕士招生简章中,外语考试科目除传统的英语外,还可以选择泰国语、缅甸语和越南语。未来可在本科特色教育基础上,在硕士阶段可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在语言习得上的优势,重点培养既能满足民族出版需求,又懂得“三亚”国家语言文字和文化,熟悉国际版权贸易规则的高素质出版应用型人才。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及云南的地缘优势,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出版人才。
4. 搭建特色实践平台,实行订单式联合培养
学校已同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及相关单位签署了教学实践基地合同,如云南民族出版社教学实践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语言文学基地、西双版纳傣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丽江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基地、德宏傣语和景颇语言文学教学实践基地等。这些实践基地的打造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特色,便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投放教学和定向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学院未来考虑与民文新闻出版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实行“3+1”的学制教育,即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放置到对口单位实习,订单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编辑出版学+专业”打破了编辑出版学专业有“术”无“学”的桎梏,要求的是专且精,应对的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多元化需求。“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普适性在于能适应不同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学生特长等现实状况进行差异化培养。普通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想要走出一条规范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之路,关键在于在认清处境并直面现实的基础上打造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发掘区域出版产业需求,将编辑出版学与本校特色专业进行联合,打破学科边界,加持其他学科背景,才能有效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① 王立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研究评述[J].现代出版,2011(5):75-80.
② 综合陈丹等(2014)、施勇勤(2017)的统计数据,为84所编辑出版学本科院校、8所数字出版本科院校。检索2018年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和撤销本科专业的目录可得:2017年新增数字出版专业院校3所、撤销编辑出版本科专业院校1所;2018年新增数字出版文学专业院校1所、撤销编辑出版本科专业院校7所。截止到2018年8月,全国开设的出版专业院校共88所。
③ 唐凯芹,郑旭. 特色与实践:独立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