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8-12-25 17:59
家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间质性肺病丘脑

睡与醒大脑有“调控开关”

睡眠與觉醒之间调控的关键“开关”被找到。《科学》杂志刊发了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胡志安教授课题组题为《丘脑室旁核是丘脑中维持觉醒的关键核团》的研究成果,首次证实丘脑室旁核是觉醒维持的关键脑区,并清晰揭示丘脑室旁核维持觉醒的神经环路机制。

长期以来,丘脑被推测与觉醒维持有关,但丘脑包含30余个核团,究竟哪个核团对觉醒维持起关键作用一直不得而知。

在睡眠与觉醒不同时期丘脑神经元的兴奋性规律中,胡志安教授课题组发现丘脑室旁核的活动与觉醒关联紧密,并实验证实丘脑室旁核对觉醒维持起关键作用。“是室旁核控制伏隔核,诱导人从睡到醒的转化。”胡志安表示,该发现对临床有3个方面的潜在意义。

首先是帮助进一步认识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丘脑室旁核损害可能是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疾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如果人的丘脑室旁核过度兴奋就会失眠,过度抑制则会觉醒不良。这将有助于明确选择嗜睡、昏迷、失眠症等疾病的治疗方向;其次是帮助鉴定麻醉药物的脑内位点;最后是在特殊情况下,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可根据实际需要延长或缩短觉醒时长,提高或降低觉醒水平,让人类能真正把控自己的“睡与醒”。

量子点微芯片提高肿瘤疗法效率

俄罗斯与法国的研究者合作,在量子点基础上研发出一种微芯片,有助于发现高效激酶抑制剂(能够降低活性的物质),这将有望使抗癌疗法的效率提高许多倍。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纳米工程国际实验室主要学者、法国兰斯大学教授伊戈尔·纳比耶夫说:“我们研发出了带量子点的芯片,作为评估‘DNA-独立蛋白激酶活性以回应DNA损害变化的荧光标记。”

目前微芯片中常用的有机染料荧光标记,灵敏度低且不稳定。而量子点荧光半导体纳米晶体光学属性独特,稳定性高,而且荧光亮度创纪录。

DNA依赖型的蛋白激酶分子(DNA-PKcs)在肿瘤抗药性和抗放射性形成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DNA修复机制的重要环节。据预测,DNA-PKcs抑制剂的研发和筛选,将提高目前相关抗肿瘤疗法的效率。

日本研究出验血查脂肪肝的新方法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圣路加国际大学和岛津制作所研究出一项脂肪肝的新测试方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肥胖和糖尿病人群中常见,该方法可以成功锁定血液中是否含有得病的物质。

据悉,这项成果将用于体检,可尽早发现脂肪肝,从而防止恶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岛津制作所力争在2020年实现其临床应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饮酒量少也会造成脂肪堆积在肝脏中的疾病,存在发展为肝癌的风险。关于患病原因,有观点指出与生活习惯有关,日本被认为有超过1000万名患者。

目前该病的诊断需要通用超声波检查和肝活检等方式,存在费时以及费用过高的问题。

此次对2015-2016年在圣路加国际医院接受短期综合体检的3733人的血液进行采样分析,发现被诊断为该病的826名患者的血液中,“谷氨酸”等70种物质的量与健康人群不同。

研究警示部分药物可能对肺部有副作用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前发布一项新研究说,用于治疗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部分药物可能会对肺部产生副作用,且影响比此前认为的大。

来自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设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梳理了156篇科研论文,涉及6200名病患的数据,主要用来分析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肺病。相关研究报告已在线刊登在国际期刊《临床医学杂志》上。

间质性肺病是肺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团队发现,27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癌症和心脏疾病的药物尽管非常有效,但它们也可能会对肺部造成潜在伤害,尤其是引发药物导致的间质性肺病。

报告介绍,全球每年由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病病例数在410万~1240万之间;而对于所有类型的间质性肺病病例来说,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病病例占其中的约3%~5%。

报告作者之一、曼彻斯特大学的约翰·沃特顿教授强调说,病患仍然可以安全用药,但医生要密切观察和评估药物可能对病患肺部产生的副作用。

肝移植后抗排异给药另辟蹊径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教授团队关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抗排异反应新方法的研究论文,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智能”免疫响应释放药物策略,设计出一种“智能”的超分子水凝胶,可自动释放免疫抑制药物。该研究为临床肝移植患者个体化精准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专利两项,并在积极推进临床应用转化。

肝移植患者手术后面临排斥反应,即体内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会攻击植入的器官,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肝移植患者出院后第一年药物费用高达20万元,以后逐年递减,但一年最少也要5万元。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仅费用高,且患者易罹患肿瘤、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此外,有的患者耐受性较好,排斥反应较轻,服用过多的免疫抑制剂,不仅浪费且对机体有害。

如何能根据患者自身排斥反应来服用适量的药物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金道研究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王富强技术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智能”超分子水凝胶。当排斥反应剧烈时,体内磷酸化激酶的活性高,超分子水凝胶的亲水性增强,释放药物;排斥反应较轻时,磷酸化激酶活性低,超分子水凝胶保持胶体性质,药物停止释放。

王富强介绍,这种“智能”免疫响应释放药物策略有两个优点。一是能个性化精准给药,避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二是水凝胶成胶因子的组成基本都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不会产生副作用,生物兼容性好。目前,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将水凝胶每15日皮下注射10~100微升。如此,患者无需再每日服用2次药物,费用则由原来每个月约6000元降低为4000元。

猜你喜欢
间质性肺病丘脑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认识间质性肺炎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医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