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 俊
新闻照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何为新闻照片?它是记者根据自己对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的观察和认识,用摄影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摄影技术和艺术手法,反映刹那间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物的一种报道。
在新闻题材中,稿件和图片哪个更重要?悉尼理工大学新闻系的一次抽样调查可能说明了问题——1999年4月,该大学新闻系对悉尼北郊的1000名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题目是:“阅报时你最先读些什么?”92%的被调查者在“吸引人的照片”一栏下划了对勾。中国著名报人戈公振也十分推崇新闻照片,在《时报》首创图画附张,增出《图画时报》时指出:“文义有深浅,而图画则尽人可阅;纪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读图时代,图片所带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直观地传递、表达新闻的主题。报界普遍认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其视觉冲击力及对读者的影响力胜过文字千言,新闻照片以其独特的魅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家报纸都力争版版有照片,必要的情况下,不惜用整版的大照片。但是,在图文并茂的热闹背后,还存在一个新闻照片表现力不足的问题。而航拍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带给新闻照片充分的感染力,它是一种突破。
新闻摄影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图像的呈现角度便显得更加重要。无人机航拍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感官的延伸与现场的回归。不同的视角、有创意的构图,都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它所具备的到达性优势、视角优势、视觉效果优势及传播优势,正引发新闻采集与传播的突破。从图片到视频,再到VR、H5、航拍直播,可以说,未来无人机航拍将会在新闻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新闻采集正在全面进入“飞行模式”。
无人机航拍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拍摄手段。航拍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照相机难以达到的“视界”,实现了报纸图片质量的大提升。它可以让记者掌握到普通拍摄工具无法或者很难拍摄到的内容,能够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新闻现场的面貌,享受到异乎寻常的视觉体验。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发展,无人机航拍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表达方式的补充,与传统媒体形成有利的互补作用,对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015年通常被业界认为是无人机航拍新闻的元年。简而言之,通过无人航拍飞行器向地面拍摄图片或者视频,对新闻事件进行的及时报道,就是无人机航拍新闻。
无人机航拍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拍摄手段,在媒体市场逐渐普及。如今,随着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机航拍已不再神秘。用多旋翼无人机航拍已经完全具备条件并日趋成熟。这些无人机设备有的可以折叠起来,放到轿车后备箱就能运输,有的可以装在背包里随身携带。无人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它采集的新闻图片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接近性。
可以说,无人机航拍技术下的新闻常态化已经逐渐形成。面对新技术,谁能大胆张开双臂拥抱它,谁就有机会在时代浪潮下占得先机和主动。
科学实验证明,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从古代岩画、古代各种造像、照片、电视、视频等形式的出现,无不证明一个视觉新形式的出现,对传播活动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而谁较早使用,谁就占据了传播的制高点。《运城晚报》是山西运城日报社主管主办的都市生活类报,从2014年开始,身为该报摄影部主任的我,较早地将航拍技术运用到新闻图片的报道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此前,寻找更好的拍摄高度和角度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为了避开城市上空的遮挡拍到日全食,我爬上一栋23层高楼;为了拍街道全景,我坐上修理车升到了路灯的高度;为了拍运城盐湖,我找人焊了一个铁笼子,借来一辆吊车,把自己吊到40米的高空……
然而,航拍设备的出现,让这些事情变得轻松。2014年5月,我买了两架航拍机,第一次拍到的五彩盐池,美得让人窒息。相关图片见报后,运城盐湖蜚声国内,被广大读者冠以“鸳鸯锅”、“调色板”等诸多美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所推崇。这是航拍技术在宣传景点时起到的巨大推力。
拍摄盐湖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我萌生一个新想法:通过航拍这个新视角重新展示、塑造家乡之美。于是,南风广场、李家大院、鹳雀楼、风陵渡黄河大桥、关帝庙……我用了整整7个月时间,将运城的地标建筑及知名景点全部拍了一遍。
2014年11月22日,我在南风广场举办了运城市首次个人航拍展,吸引了众多观者。此后,我的航拍摄影进入“主题模式”:汾河、黄河、“花之海·俏运城”……我用一个个航拍主题摄影作品,重新诠释了运城的美丽:拍汾河,我将大地之美纳入画面;拍完142.5公里的汾河运城段,我又酝酿了以“汾水飘飘舞河东”为主题的航拍展。
航拍机把家乡之美展现到了极致。4年多来的航拍实践,特别是一系列的主题拍摄,让我以不一样的视角和富有冲击力的构图,重新诠释、丰富和提升着运城的自然人文魅力,既为报纸版面增了色,又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赢得读者的广泛认可。
新闻摄影记者,就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其首先是新闻记者,要具备新闻人的新闻理论、熟练实务、明锐的判断和全面的策划。
“好瞰运城”是报社摄影部策划推出的一个关于航拍摄影报道的专栏,栏目旨在以整版的航拍图片来展现新时代大运城的风采。从2017年6月8日开始,该栏目陆续推出20余期报道。从读者的反响情况看,这组系列报道的“创意好,角度新,画面壮美,感染力强”,在全国开了航拍摄影作品专版专栏的先河。
系统、充分地反映运城的新变化、新成就,是运城媒体从业者的责任。记录、展示运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既有新闻价值,更会吸引读者眼球。利用飞行器航拍,是一件方兴未艾的创作方式,也是新闻摄影从业者仍在不断探索的报道方式,航拍作品所展现的特殊视角与效果,能带给读者新鲜观感和震撼体验。
策划此次系列报道的初衷之一是锻炼队伍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当航拍已经成为新闻摄影从业者倡导的技术手段,势必需要一些适合于全团队参与的战役性航拍报道,既能集中锻造队伍,又能创造一批好作品。
大型航拍系列报道并不是仅仅有了无人机就可以,它需要各种资源的调配组合。报社摄影部集中所有人员,首先用一周时间制订了报道预案,确定人力配置、采访类别、版面安排、后勤保障等问题。经过数次讨论、修改,报道思路最终确定:以“运城”为报道对象,以春夏秋冬的节令为时间轴,通过各种风景与人文要素的展示,展示“大运城”的新形象。
报道预案被细化为22个专题,包括运城的桥、水、园、路、地标建筑、夜、房、山、田、河、景、花、雪等,每个专题都明确了具体的拍摄地点和责任人。在人员分工上,4位有无人机的记者负责外拍,剩下一位记者进行资料收集与图片统筹。记者们以运城市区为圆心,依照东西南北的方向划出四条直线,每条线上的县、市、区由一位记者负责拍摄。
专栏每周四出版,一经推出,好评不断。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惊喜。每期报纸出版之后,很多人在航拍照片里寻找自己家或工作单位的位置,成为一种新的读报方式。甘肃一家报纸的负责人看到这一栏目的相关报道后,打电话详细询问实施情况,准备在其报社也组织一次类似的专题报道。
作为摄影记者,在具备新闻人专业素养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有熟练的摄影技术、审美判断能力,以及不畏艰难深入现场的拼搏精神的职业个性。
近年来,无人航拍机的可操控性大幅提高,而且价格也在逐渐降低。它已经不再只是专业媒体记者的特殊装备,越来越多的个人爱好者也拥有了这一拍摄装备。他们也能够把自己拍摄的无人机航拍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大家分享。但同时也形成了传播质量良莠不齐的局面,因此加强对航拍爱好者的新闻摄影素养培育成为重要环节。
2014年之前,运城还鲜有航拍机。我举办的航拍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之后,运城摄影圈里迅速掀起了一股航拍热。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航拍机在运城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据估计,全市目前玩航拍的有300多人。
为了充分发挥航拍群体在宣传家乡、推广家乡中的作用,借助运城举办的“花之海·俏运城”美丽乡村游活动,我牵头成立了运城航拍联盟,核心成员近百人。我还建了微信交流群,经常性地在群里交流彼此航拍的经验。
在“花之海·俏运城”主题航拍活动中,这支“航拍军”走遍了河东大地,拍摄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照片。如今,在太原南站,在运城北站,在运城东、运城西、运城南、机场高速路口,都悬挂着不少他们的航拍作品。甚至有贵宾访问运城时,他们的摄影作品还经常被当作礼物赠送对方。如今,这支航拍团队已经成为报社开门办报的中坚力量,每周都会给编辑部投送大量作品。经过引导、培育,这支队伍逐渐成熟。航拍摄影技术借助他们,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
不可否认,无人机航拍新闻在当下仍存有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无人机的操控涉及法规、电磁、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仅掌握简单的开关机和飞行位移是远不能保证飞行安全与规范的。事实上,大多数飞手并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学习培训,只是在商家的简单操作指导下便进行飞行实践,规范飞行意识差,飞行技巧掌握不到位。这些无人机飞手一旦违反无人机飞行管理的相关法规“黑飞”,就会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国民用航空局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无人机行业发展的规章和制度。这些对无人机的管理和约束越来越紧,但大都是笼统界定经营性飞行活动,没有将新闻行业的特殊性考虑在内。
另外,无人机采访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无人机采访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除了军事管理区、政府机关、机场等无人机法规规定的禁飞区域不能飞行拍摄外,无人机在强磁场、强电场和没有GPS信号区域,极寒、极热和雷电雨雪大风天气,飞行状态会受到严重影响,能否使用无人机采访取决于新闻发生地的物理环境和天气状况,采访任务能否顺利进行的不可预知性加大。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是饱受诟病的缺陷之一。截至目前,没有哪款民用航拍无人机单次能在空中持续作业三十分钟以上,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活动,很难保持其连续性,大型直播报道中更不能满足拍摄需求。
总而言之,航拍无人机在新闻实践中已充当起辅助化采访设备的角色,这种全新的采访设备带给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在此后的新闻实践中,它需要相关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关规章的完善,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需要相关人员的自律。这样,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报道才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