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夫丁
新闻是时代的作品,主题报道作为党媒的重要武器,是时代千呼万唤的反映。近年来,山西综合广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打好主动仗,策划推出了《用足非常之力 推动以改促转》《我奋斗 我幸福》《贫困村蹲点日记》《新时代最美基层干部》《党旗飘扬映我心》《新春走基层》《我与祖国同行》《大地欢歌庆丰收》《年终“回眸”系列报道》等主题报道,紧扣时代脉搏,主动作为,通过广播特有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记录时代精彩。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有了新的提升,新闻队伍也经受了锻炼。
作为省级广播媒体,主题报道是山西综合广播新闻报道中分量最重、关注度最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报道策划得好不好,直接决定新闻报道的效果。山西综合广播新闻部坚持每日新闻晨会制度,申报选题,商讨策划方案,组织实施重点新闻采访。每周周一,召开频率例会,安排本周或近期的新闻报道任务。每月月底,组织部门采编人员进行好稿评选。以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投入,保障新闻策划、精品创作落到实处。这中间,涌现出一批思想深、制作精、反响好的新闻作品,比如《放下锄头“种太阳”》《吴家庄脱贫记》《煤炭“老标兵”石圪节关井停产》《走出矿井当农民》等,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主题报道不仅要在传统媒体中广泛传播,还要借助新媒体,同频共振,形成传播合力。从选题确定,到一线采访,再到编辑制作的每个环节,山西综合广播要求每位采编人员树立全媒体意识,一次采访同步采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采制的主题报道除了供广播新闻节目使用外,还要通过频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放大主流舆论声音。今年8月,山西综合广播开设《敢于担当 奋发有为》专栏,对我省各行业涌现出的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进行集中报道。其中,《扫黑“硬汉”张少华》报道在综合广播微信公众号一经发布,引发强烈反响。单条阅读量达到52956,留言100多条,成为山西综合广播主题报道新媒体呈现的典范。
主题报道作为党媒的重要宣传任务,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做好主题报道,策划要先行。那么,策划选题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做好策划?近年来,山西综合广播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部署去认真选题;同时,从基层鲜活、生动的实践中去寻找选题,在“精”字上下足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一周年”报道是山西综合广播2018年度重大主题报道。按照省委宣传部和山西广播电视台统一部署,山西综合广播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项重大任务,先后召开五次选题策划会,反复商讨,最终形成报道选题计划,确定报道总体框架,并列出每日报道清单,责任到人。从6月12日起,在早晚重点新闻节目《山西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中开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谱写新时代山西新篇章》等专栏,分预热、高潮、展望三个阶段,连续推出回访报道、综述报道、特别报道、专题报道,共播发各类稿件70多篇。这些报道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广大听众认为整个报道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足足的精气神”。
《砥砺奋进一年间》专栏报道是综合广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一周年”报道的亮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足迹,山西综合广播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兴县蔡家崖村、岢岚县赵家洼村、宋家沟新村、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回访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干部群众,采制了《吕梁蔡家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赵家洼:年底将脱贫摘帽》《宋家沟:脱贫致富奔小康》《太重轨道:擦亮“山西制造”的牌子》《太钢: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发展》。这组报道主题鲜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原声,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地方、走访过的深度贫困户一年来的变化,通过选取贫困户、驻村干部、技术工人等典型人物讲暖心故事,用亲历者的视角和感受,呈现出我省在这一年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和成果,生动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山西综合广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一周年”主题报道策划周密,内容厚重,以丰富的音响报道、清新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思想内容走近广大受众,有效地提升了新闻价值,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主题报道作为党媒的重要武器,是媒体的拳头产品。但越是熟悉的报道模式,往往会墨守成规,难以创新。采写这样的报道,需要从惯性思维中转变过来,创新报道理念,转换呈现方式,让主题报道深刻、鲜活、生动起来,才能提高舆论引导力、感染力。
深。主题报道,题材重大。要站得高,看得远,做深刻做透彻。2018年,全省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山西综合广播新闻部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重点,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等专栏报道,深入了解数据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活力,策划了《6.8%背后透射出什么?》《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服务业引领山西经济发展》《网购激发消费新活力》等综述报道。这组报道力求从高处立意,从典型企业与具体人物低点落笔,以贴近百姓的语言讲清楚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让经济报道“软下来”“亮起来”。
活。主题报道上接天线,下连地线。近年来,山西综合广播着力将“天线”与“地线”融为一体,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将发生在百姓身边,百姓身上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真真切切地报道出来,用事实和直抵人心的故事感染受众,引导舆论。
山西综合广播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一季度好新闻奖的《走出矿井当农民》,聚焦山西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篇却没有提到一句去产能,只是通过全省百万矿工中侯吉全这样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的变迁反映时代大主题。侯吉全父子是这篇新闻报道的主角,他们是阳泉石店煤业上千名矿工的典型代表。侯家三代都在石店煤业上班,煤矿关停,尚在岗位的父子二人有着不同的安置方式,他们的经历是大部分煤矿工人的经历。从侯吉全回忆自己父亲上世纪70年代到石店煤矿上班,他说这是“村里的大新闻”,到1980年,自己去煤矿上班能挣到40多块钱,再到儿子侯剑无奈的回忆。整个报道聚焦人物故事,把共鸣点放在人身上。如今,走出矿井的侯吉全说:“原来是在厂房里工作,现在来到这么高的山上造林,这又回了农村了。”现在,石店煤业一万多亩“绿色银行”存量已经达到1.8亿元。1200多名矿工吃上了“生态饭”。主题报道一旦有了故事这个载体,讲述的深刻道理也会变得生动、鲜活。报道有了人物,有了故事,就有了可听性和说服力,也就有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小切口、小视野展现大主题。众所周知,深化“放管服”一直是改革发展的高频词,被社会各界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其成效如何,群众与企业满不满意是检验标准。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作为全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整合15个部门的50项行政许可职责,将“26枚公章”合为“1枚印章”,并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这无疑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报道《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一枚印章管审批》聚焦“26枚公章”合为“1枚印章”,从具体事例切入,采用对比手法,向受众介绍了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如何通过公章“瘦身”,给企业和百姓带来的便利。记者前后三次深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探访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关键人和事,通过采访企业办事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用大家的切身感受和客观数据,充分展示了简政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活力。这篇报道是以小见大、点面结合,通过小切口、小视野展现大主题取得的新成效。
细。主题报道除了做到深刻、生动、鲜活外,还要有细节、有听头。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细节是主题报道中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写好重大主题报道,既离不开支撑新闻的基本事实和主要轮廓,更离不开生动传神的新闻细节。
《赵家洼:年底将脱贫摘帽》报道为反映扶贫干部扑下身子的苦干实干作风,让72岁的刘福有讲了岢岚县人大驻村第一书记陈福庆夏天冒雨为自己家苫盖房顶的故事,“我们俩共同上去,陈书记跪下干活,把皮都磨破了。”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跃然纸上,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类似这样的故事与细节在《古书院矿转型记》等报道中也都有所展示。实践证明,主题报道离不开概括,但更离不开具有个性和代表性的新闻细节。还原现场,还原感性,不仅能增强生动性和可读性,还能提高主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