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常春勤
(1.河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2.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深入推进高校专业教育改革是加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把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教育和培养具有“应用与复合”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而努力探索。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仍采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该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授予硕士学位。
全日制研究生按照培养类型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学硕)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硕),自2013年教育部推行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换以来,各个高校纷纷加强了关于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推行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与培养目标。这种培养方式的转变,反映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重大战略部署的转变,也就是“以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到兼顾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变化”。随后,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上,专业硕士生人数不断扩大。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兼顾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成为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主要目标,这种培养目标的变化,是与当前我国在处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反观美国研究生教育,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学性和实用性学生为目标,不但要培养具有高层次学术水平的研究者,也要培养在专业领域内实用性人才、在社会中能发挥作用的高水平应用人才,要满足国家各个单位部门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1]。
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尤其重要,中美两国国情不同,课程体系设置也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在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中,由于过于重视课程的规范统一,结果造成专业面狭窄,课程涵盖单一,各个学科之间没有过多的交叉和沟通;而且,由于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在该学科领域内,最新涌现的知识理论、科研成果和探索方向不能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更不用说发生在学科边缘的最新研究、高新技术等。由于这些方面的限制,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造成研究视野不开阔,科研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欠缺,个人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2]。
随着社会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专业领域内技术既相互交叉又独立分化,交叉领域和边缘学科内新技术与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就业人员具有多重学科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美国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安排交叉领域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加,以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LSU)为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基础课程、学术前沿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和交叉学科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的学分比重为40%左右;选修课程细分为学院内选修和学校内选修,所占的学分分别为27%和33%。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LSU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虽然不能像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或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eorgia Tech)那样享誉全球,但是在全美的计算机行业中,也有不错的就业前景。
因此,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促进学生超越传统学科视角,克服专业过于狭窄的弊端,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以全面的、前瞻性的眼光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适应不同职业的要求[3]。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方式以老师讲授、课堂灌输为主,基本上延续了本科生的授课方式,教学方式单调,教师唱独角戏,讲解内容也是提前准备好的理论性知识,对于学科前沿问题、有争议的观点涉及很少;而考试又是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完成。因此,缺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禁锢学生开阔视野的空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接触不到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有争议的观点,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在美国,研究课程教学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但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举手发言,对教师讲授提出疑问,教师现场给予解答;教学也可以针对某个案例采用课堂讨论(Class Seminar),而且这种课堂讨论往往多于教师授课学时;还可以采用讲座讨论(Seminar Topics)方式来进行,针对某个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或方法,通过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或与其他人讨论,学生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讲座讨论会上发言,并提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也可采用独立研究(Independent Research)的方式,一般若干个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个具体专业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出研究报告。这些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学生针对特殊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得以有效的锻炼,而且对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术创造力的提升均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计算机学科专业领域,这些新的授课方式尤其值得借鉴。然而,我校研究生教学方式,大多还是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学生对本学科领域内热点问题和案例,缺乏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热情,不懂得通过所学专业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就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当前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既不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 也与“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背道而驰。
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和毕业是一种“严进宽出”形式,学生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努力考上研究生,入学后,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在一定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1~2篇学术论文,然后通过论文送审,最后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即可获得硕士学位。相对来说,研究生在入学考试阶段的付出远大于在培养阶段的付出。所以,虽然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强人意。
在美国,研究生招生和毕业却是“宽进严出”的形式,研究生和本科生一样,可以在一年内多次申请,考试通过即可录取,且相对容易通过。但在学位的评定上,严格按照各个学科的标准执行,以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例,学生所修课程,若获得C等比例高于25%,则无法获得硕士学位;在最后一个学期的综合考试中,低于B等级的,也将无法获得硕士学位,该综合考试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考查学位申请者对所在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全面检查。针对毕业论文,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可以采用其他考试方式来替换,例如完成经典案例、设计算法等,从而突出实用性的教学目标。
目前,虽然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上,提倡加大对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但是,在对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精确界定、培养过程的外部保障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导师指导、论文答辩方面几乎与学术型的培养没有任何差别,结果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几乎一模一样,无法显现各自优势与特色。此外,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还与教师职业任职资格、社会实习场所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专业硕士导师都是由高校内导师担任,缺乏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职业导师指导,即使有,也仅仅是挂名,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同时,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有机会,也不愿意到工作现场锻炼。因此,挂着专业硕士的培养名称,实际上是和学术型一样的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必须优化,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走出“象牙塔”,使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进专业学位健康良性发展;建立明确的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培养目标,专业型侧重于培养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学术型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最终实现应用型和学术型并举的新格局。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环节,完善和丰富的课程设置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要加大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但同时要保障没有重复与脱节课程现象的发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提供多层次的课程选择,有次序地选择跨学科和学科前沿课程、研讨课程和实践课程,保障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要有区分地设置课程,突出特色。对学术型课程设置而言,在突出学科的系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性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与职业性,侧重于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尝试跨学科组建师资队伍,帮助跨学科学生的快速成长,促进交叉学科间的相互促进。
受制于学校、学院各级部门条条框框的管理,一线教师只能按照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授课,学生必须在课下专心听讲。只有灌输,没有也不可以有其他授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具有自由、批判与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学术氛围也就不复存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方面,要向美国学习,在保障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提倡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推进启发教学、研讨式教学,培养研究生协作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重点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鼓励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生之间的协作[5]。改变传统考试方式,引进多阶段、不同方式的考核体系,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研究生。构建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和学院共同指导下的多元化培养方式,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调整,顺应研究生培养从学术型向应用型培养转换的潮流,我们分析和对比了河南理工大学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位审核的差异与不同,提出培养“应用与复合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策略与方法,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探索。
[1]胡莉芳.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变迁研究(1971-2012年)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2): 12-16.
[2]赵军, 唐祖爱.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工高教研究, 2009(3): 85-87.
[3]魏芳芳. 从研究生院到职场: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变化及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5): 52-57.
[4]英爽, 梁大鹏, 臧红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需求和实践主题[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3): 132-136.
[5]吴斌, 张乐乐. 中美两国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8): 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