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霞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如何进行思政实践教学设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案,本课题试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为基础,探讨实践环节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从思政课中受益。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运作方面,高校思政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是近年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之一,而将本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实践环节是一个正在探索的方向。
一、关于地方文化
研究文化的学者认为,新时代巨浪滔天,非常快速和彻底,高科技的发达国家带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向转变,带领全世界朝着一致的目标前进,文化领域逐渐呈现一致性,跟不上国家文化潮流脚步的地区,无可避免地被边缘化。西方化是今天大多数国家文化发展的趋势,对于执着于传统价值的国家,这种趋势无疑是文化的灾难,他们采取许多的政策与实际行动来维护文化的根本。多个地区都在极力地维护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或者许多知识分子深知这股巨浪的不可违逆,积极因势利导,保存传统文化的根,但改革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使其在国际市场大行其道,使文化跃升为民族经济进步的力量,这就是文化软实力。
关于南通本地文化,地方政府一直期望深度挖掘江海文化内涵和价值空间,致力打造江海文化特色品牌,试图在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中力有所作为,为地方区域性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创造经验作出贡献。张謇是体现南通城市精神和江海文化价值的标杆性历史人物,张謇文化一直备受推崇。同时,还有一批具有江海文化特征的传承创新品牌,如文化产业园、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如皋市文化广场、红十四军公园等,这些工作一直由政府在推动,其他机构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发挥自身能动性。但是要进一步加强江海文化的研究,提炼分析其独特的精神基因深度挖掘江海特色文化内涵并赋予新意义,将之转变成南通本地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地方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提到南通本地的江海文化,都会提及全国八小佛山之首 狼山、濠河、张謇故居、近代工业遗址、 沈绣、 蓝印花布等博物院、国内孤本水绘园,千年古刹定慧寺、青墩遗址、天宁寺、文峰塔等等,海安青墩遗址是古代先民参与新石器时代文明历程的见证,南通也是蓝印花布在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南通也是全球第三大家纺市场,有“近代第一城”和“长寿之都”的美誉,南通深厚的历史底蕴如碧玉沉沙,不仅外来人不知悉,连南通本地人也未必知悉,这对地方文化是一种轻视和亵渎,而南通本地文化恰恰是南通地方高校思政课程实践环节设计的重要资源。
二、本地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的内涵丰富,既包括世俗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世俗生活里有饮食文化、服饰饰物、居住及迁移、民情与宗教、女性世界、制度与产业等等,精神生活里有知识与教育、语言与文字、文学、历史与哲学、艺术、科学等,任何一个地方,即便是最贫穷没落的地方,都有这两个部分存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实体,它存在于地方,但又独立于地方,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学子都受到来自各个地方文化的冲击,比如饮食文化,南方高校内有大量北方饮食,川蜀高校也会准备不辣的食物供学生选择,学生感受饮食文化的差异可能最多来自校园之外。关于服饰文化,除了少数民族服饰,全国各地的服饰穿着差异已经极为不明显,这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尤为明显。至于居住与迁移,也逐渐同化,内蒙古的学生没有住蒙古包,新疆的学生也不是骑马上学,这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有关,游牧民族曾经邻水而居是为了畜牧和自我供给,不停迁移是为了追逐猎物谋生存,但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制度和产业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全国上下一盘棋,差异只在于发达或者落后,抑或是地方特色产业的差异。在性别问题上,女性世界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目共睹,除去少数极为贫困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或者女童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的情形已经少见了。差异比较明显的方面在于民情和宗教,落后国家和地区向发達国家和地区靠近是一个社会规律,正如美国化是今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的趋势,对于执着于维护本地传统文化价值的国家,这种趋势无疑是文化的致命一击,他们采取许多的政策与实际行动来维护本土文化的根本。因此,许多国家的文化已经是一种混合体,是舶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混合体,我国也不例外。从这个规律上看,高校的校园文化其实就是国家文化的一个缩影,既有地方文化的踪影,也有外来文化的渗入。对待这两种文化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一视同仁的,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探究心理,而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则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一知半解。
纵观高校课程,主要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培育,包括知识与教育、语言与文字、文学、历史与哲学、艺术、科学等,当然也有体育、歌唱、绘画等,而这些内容具有普世性,教材是针对全国的,不是针对地方的,因此这些教材灌输的是世界精神生活或者全国大范围内的精神生活,而对地方精神生活提及的很少,这种现象类似“灯下黑”,青年学生对发生在身边很近事物和事件没有看见和察觉,对自己所处的地方文化土壤很陌生,甚至排斥。由于大学的专业设置条目分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大关心社会学的调查对象,而外语系的学生关注文化,但仅限于语言文化,这样一来,能承担起文化传承任务的只有是思政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程。
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外部支持:回归常识
1.地方政府不能缺席
文化的养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有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也不能缺少人为干预,文化发展往往受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力量所牵制,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国家至今尚未制定具体的文化政策,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助益并不明显,也无精确的统计数字显示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比例。但也有许多国家一直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文化政策,从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民间三方面进行,期待提升文化产业的贡献率。当然,每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差异很大,在我国,民间文化力量的薄弱程度有目共睹,民间文化机构的独立性,私人文化企业和艺术工作的自由与独立是民间文化力量崛起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在我国这一块是显著短板,政府对民间文化力量缺乏足够的信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给予鼓励,如果地方高校不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文化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就成了地方政府单方的独角戏。
2.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职责必须明确且具体
地方高校培养的是人才,人才是世界的、中国的,也是地方的。人才是地方文化最有价值的散播载体,地方高校不仅仅承担传播大民族文化的重担,地方为高校提供足够的滋养,高校反哺,将地方文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当中是双赢的。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有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而且这种职责不是抽象的,应该具体化。
一直以来,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传授特征是兼收并蓄,无所不包,思政课程授课往往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民族的,也有共性的东西,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也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规格和模式,往往是各个高校自己决策,随意性很大。南通大学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主题没有限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这种实践设计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学生真正认真去执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实践设计,问题在于,这种设计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学生可能会因为专业课程的要求去进行社会调查,但极少为了思政课程去认真进行社会调查,抄袭成风,既没有实地调查,也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无人监督,教师仅仅根据社会调查报告的最终形式来认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没有办法知晓学生是否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是否真正进行过调查研究,这和专业课去实习还是有差距。三是学生对调查主题根本不感兴趣。我们都倡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但问题是学生对哪个主题都不敢兴趣,只是为了应付作业。从以上三点来看,调查报告这种社会实践环节基本是失败的,这种失败的模式继续在南通大学思政课程当中贯彻,反过来又伤害了思政课程的权威性,学生无法真心去尊重思政课程。将文化主题纳入高校思政课堂,就是要排除这种徒劳无功的实践模式,让文化气息弥漫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去体验文化,享受文化,使本土文化在这些年轻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四、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实践环节的具体路径
以南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通常总课时为48学时,课堂理论讲授学时为36,实践环节为4次课12学时,这4次课由学生自主完成社会调查报告,但前面已经说明,社会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模式是失败的。现在要讨论的事情是如何对这4次课进行合理分配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如果按照本课题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理念,应当有以下需要纳入的因素。
1.思想道德部分。该部分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
道德修养,唤醒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培育高尚人格,与此同时,该部分和课堂授课有所区别,考虑的是,不通过教师讲授,如何在实践环节将本地文化灌输到学生头脑当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汲取,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或者访问企业获得知识,并且要求有相关记录。在这一部分,建议采用以下两个本地文化主题,一是关于张謇精神,张謇是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是开我国近代风气之先。南通市历届党委政府都极为重视张謇研究,致力关于张謇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和保护。在南通,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张謇的存在,大力弘扬张謇精神是南通本地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南通高校就读的青年学生如果对张謇精神一无所知,那就是思政课程实践环节的最大讽刺。二是南通的纺织品文化,南通是全国第三大纺织品基地,如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这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南通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当然,国际环境多变,导致了南通纺织业发展受限,面临品牌效应缺乏,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纺织业是南通经济史的重要部分,也是了解南通历史的重要窗口。当然,除此外,集体参观南通市图书馆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方式,养成他们的读书习惯,与书作伴,与高尚的人为伍。
2.法律部分。该部分的设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违法
犯罪的常识教育,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和其本身法律知识匮乏
有关,建议高校和地方看守所进行合作联系,让学生和犯罪分子直接面对面,聆听犯罪分子的心声,这种感受会更真切和真实,也更能触动学生,学生也愿意参与类似的活动。二,法律生活常识教育,多数人都是守法公民,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利,因此,可以联系律师事务所,邀请律师和学生座谈交流,解答他们法律方面的日常困惑和生活难题。当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环节增长知识,比如学生使用机动车的比率渐长,邀请交警大队的执行警察讲解交通事故的处理方式对学生也是一个难得的收获。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践环节就是要强调贴近生活,学有所用,而不是课堂上不切实际的大谈阔论,让学生真正有感悟有收获,愿意主动去靠近这门课程。而将本地文化融入实践环节则是通过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复兴本地文化,强调人和本土的联系,思政课程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推广高品位但又不失传统的文化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顺生,张謇研究的新境界,载光明日报,2006年4月10日。
[2]赵勇进, 南通纺织交易迈向“一带一路”,载南通日报,201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