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涛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涵盖的大部分动态教学资料都源自于信息网络,它能够充分展现数学课程的魅力,也能够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充分诱发出来。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在讲授知识、传授技能时,同样可以将动态教学资料应用其中,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动态教学资料;初中数学; 应用
动态教学资料,顾名思义,是指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具体性较强的教学资源,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等。动态教学资料有别于传统的“静态教学资料”,它更加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喜好特点,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点燃。
一、善用動态教学资料,营造趣味化课堂
由于动态教学资料大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它们需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才能够呈现出来,因此,它们必定会存在一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初中数学是一门难学、难懂、难理解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枯燥性、单调性,这也导致许多学生“闻数学色变”,甚至到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够将动态教学资料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则能够有效的弱化初中数学课程的枯燥性和乏味性,也能够让学生对这一门课程改观,并且重新燃起数学学习热情。
例如,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章节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常是直接根据教材开展课堂授课,学生们也仅仅是通过课本和黑板板书来了解知识、获取知识。这一章节属于复杂性、抽象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如果仅仅是通过口头讲授、书面理解,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充分理解和充分掌握。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将二次函数的图像用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除此以外,这种观看演示动画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屏幕上,也能够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转变自己对数学课程的固有偏见,也会逐步对其产生学习欲望。
二、巧用动态教学资料,构建创新式课堂
将动态教学资料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让课堂的趣味色彩更加浓厚,也能够让课堂更具创新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实践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通常是运用口头讲授的方式传授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知识,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诱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动态教学资料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则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具现代色彩和创新色彩。例如,老师可以巧妙的利用现代技术、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让静态化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拓。
就拿《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这一章节内容来说,老师在对其开展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动态教学资料,构建出一个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正方体的图片,并将每条棱的长设为x,将正方体的表面积设为y,让学生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行探究。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有助于其数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妙用动态教学资料,创设高效式课堂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的限制,给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作图,这样一来,本就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便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自然很难获得有效的提升。而动态化教学资料的出现,大大节省了老师进行黑板板书的时间,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能够直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且呈现出来的形式更加生动化、丰富化、多样化。这样一来,有限的课堂时间便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例如,在每一堂数学课开始前,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筛选,挑选出最恰当、有效的教学资料,并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老师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资料转化为生动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将静态教学资料转化为动态教学资料。由于多媒体具有瞬时呈现、生动呈现的特点,它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能够让课堂时间都用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上,比如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生生对话、课堂练习、实践探究等等。这样一来,动态教学资料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意义便能够更加显著,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也能够获得进一步的优化。
总结:
总而言之,相对于“静态”而言,动态教学资料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意义更加显著,它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创新性、高效性,也能够让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因此,老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对其进行善用、巧用、妙用,让其作用和价值充分凸显出来,从而使教学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2]马复,凌晓牧.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
[3]王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9) :24-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