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柳
北宋词人苏轼写过一首《南乡子》,其中有两句非常有画面感:“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这首词写的是和一群朋友在梅花树下宴饮,树上鸟雀惊飞,把细碎的花瓣摇落到了酒杯里。大家饮酒作诗,酒至半酣,干脆坐到了冰凉的地上,浑然不觉寒意。
饮酒,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相聚小酌,都少不了酒,而酒中也寄托着人生百味,悲欢离合。
青梅煮酒
东汉末年,枭雄曹操为了试探正在韬光养晦的刘备,邀请他一同饮酒。两人对坐在亭中,以青梅佐酒,开怀畅饮,议论当今局势。相谈甚欢时,曹操忽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大惊,手中的筷子掉落在地。此时恰好风云大作,电闪雷鸣,刘备正好以听到雷声受惊为由,掩饰了内心的惊慌。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青梅煮酒”的故事。相比于今天的酒,古人的酒似乎总是多了一些韵味。“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古人认为饮冷酒伤身,习惯将酒稍稍加热后再饮用,小火炉上温热的酒,由此成了一种美好细腻的生活格调。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用于温酒的青铜器皿,如爵、角等,爵有三足,方便升火温酒,而角可以用于盛酒、饮酒、温酒,功能非常全面。其实,温酒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代酿酒技术不成熟,酒中杂质较多,加热后可以去掉杂质,口感更醇美,也更加健康。
古代酒的种类非常多,而且酿造技术考究。相传上古时期杜康酿酒,已经立下了很多“规矩”。作为主要材料的黑秫必须是成熟的,酿酒的水选用纯净的山泉水,加入酒曲要及时,酿酒的器具要保持清洁,火候也一定要恰当。只有遵循严格的标准,才能确保酿出的酒醇香可口。
最初的酒都为酿造酒,较为浑浊,而大约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酒色清冽、度数较高的蒸馏酒,宋代人将其称为“烧酒”“烧春”。随着时代的变迁,酿酒的原材料也日趋丰富,可以酿造出葡萄酒、果酒、药酒等,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饮酒需求。
侠客之酒
当代学者陈平原有一本专门研究武侠小说的著作,名叫《千古文人侠客梦》。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是许多中国文人心心念念的美梦。因此,在历代武侠小说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份潇洒的豪气。侠客们超脱了日常生活的琐细庸碌,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豪气往往离不开酒,金庸小说中就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各路英豪如何饮酒。乔峰在大辽酒宴之上连饮三百多杯,竟然面不改色;段誉身怀绝技,虽然原本酒量不佳,但却也能千杯不醉。酒让侠客多了英雄气概,也会把侠客们的故事推向高潮,精彩纷呈。张无忌与赵敏因为在小酒馆里饮酒而有了互诉衷肠的机会,像韦小宝这样的“非典型”英雄,则借着饮酒的机会下药,救出了“摇头狮子”吴立身。
而在另一位武侠名家古龙的笔下,酒更多地衬托了浪子侠客们的孤独之感,比如李寻欢,酒量甚好,但常常在独饮中排解心中的郁结与寂寞,即使咳出了血也还要继续饮酒。在武侠小说构建的理想世界中,仍然有着不可避免的伤痛与缺憾,作家通过对饮酒场景的描写,将侠客们的内心起伏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如果要在武侠小说里选出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那一定会是“酒”。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它对酒文化的强调,也折射出了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那些气象宏大、风格豪迈的诗词名句中,我们无数次地看到了“酒”这个意象。“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士奔赴沙场,保家卫国,要饮酒壮行;“中军置酒饮归客”,送客践行时,少不了一场酒宴;“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凌云壮志、少年意气,都在当年的酒杯里;“醉里挑灯看剑”,老骥伏枥,抚今追昔,不坠青云之志,依然没有离开酒。
一样是酒,情怀却万般不同,这便是酒的魅力所在。
唯有饮者留其名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雅士因才华和饮酒而留名。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那位“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酒是文人寄托情志的绝佳之物,连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谦和君子,也会用激情燃烧的笔触,回忆起那一群痛饮狂歌的盛唐名流,写下流芳百世的《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贺知章,“饮如长鲸吸百川”的李适之,“皎如玉树临风前”的崔宗之……惟妙惟肖的文字,写尽了文人饮酒狂欢的姿态。不过,当盛世转衰,故人散尽,留给杜甫自己的,却只剩下了酒中的寂寞和不得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饮酒的故事与记忆,也是个人和国家的历史。
同样以好酒闻名的,还有隐居山林的陶渊明。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大多数都会提到酒。在任职彭泽县令时,分到的田地,他本来想全都种上用来酿酒的秫,在妻子的强烈反对下,才做出了让步,分出一半来种粮食。
后来归隐田园,夕阳西下,采菊东篱,再配上一壶小酒,是他最惬意的时光。不过,对一位清贫的隐居者来说,酒并不是每天都能享受到的。正如他在《五柳先生传》的“夫子自道”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饮酒后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真性情,“饮中八仙”的各具姿态,陶渊明的“任性”与坚持,都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熠熠生辉,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
风花雪月的酒令
古人在相聚宴饮中,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酒令游戏,也留下了许多佳话。早在先秦时期酒令就已经出现,之后演化为雅、俗两种,前者是文字酒令,需要引经据典,而后者则简单直接,类似于今天的划拳。兰亭雅集中的“曲水流觞”,其实就是一种风雅的酒令游戏。
唐宋时期,文化繁盛,酒令游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李商隐诗中的“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上下句分别描写了“藏钩”“射覆”两种游戏。“藏钩”类似于今天的“猜有无”,指的是一个人将“钩”藏在手中或是其他地方,再以手握拳,让另一个人猜“钩”是否在其中;“射覆”则是把一件物品藏起来或遮盖起来,让别人来猜这是何物。酒令游戏往往不会太过复杂,适合多人一起玩乐,用以活跃酒席氛围。
酒令游戏还要用到酒筹。最早的酒筹是用来计数的,之后演變发展,酒筹上多了诗词曲赋、酒约规则等,玩法更加多样化,文化气息更加浓厚。《红楼梦》里,大家一边喝酒,一边玩“占花名”的游戏,使用的便是这样的酒筹——上面有一枝花、一行字、一句相应的诗,以及一句“占卜”或酒令规则。比如探春抽到的那支杏花酒筹,写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须共贺一杯,再同饮一杯”,妙趣横生,也十分风雅。
《酒诰》与铜禁
酒文化源远流长,但古人除了享受饮酒的快乐,赞美酒的醇美,还颁布过许多次的禁酒令。史上第一条禁酒令《酒诰》来自周公,他严格规定了饮酒的方式和场合:“饮惟祀,德将无醉。”周公用这条诰命来告诫被分封在殷故都朝歌的康叔,明令他只能在祭祀时饮酒,而且不可以喝醉,以避免重蹈商朝的覆辙。
与沉湎酒色的商朝贵族不同,周朝的统治者一开始就制定了严谨的政令,倡导“酒礼”与“酒德”,将饮酒与礼制紧密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朝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青铜器——禁。《国家宝藏》节目中介绍过的云纹铜禁,便是周朝酒文化的产物。这件文物重达191斤,通长124厘米、通宽68.3厘米、通高29.5厘米,显示出了周代文化的庄重沉稳。
除了维护礼制,禁酒还有很多原因。首先,酿酒需要用到大量的粮食,对于粮食资源有限的时代而言,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为了确保粮食充足,统治者会限制或禁止酿酒,以度粮荒。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禁酒,甚至不许农民种植酿酒用的糯米。其次,为了避免官员因酒误事,一些朝代会把饮酒纳入官员的考评中,如果严重不自制,还可能被撤职。此外,朝廷也会为了保障社会治安而禁酒,如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就颁布过“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的法令,防止醉酒斗殴。
不过,无论禁酒令如何严格,都无法阻止人们享受饮酒的乐趣,只是在酒文化的历史上添了一些轶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