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兴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得敏感,自我意识提升,心理活动增多,对于不同的人、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思想的不成熟性又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出现极端化倾向。因此,在中学阶段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成长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学习活动中可能遇到多样的学习问题。例如,当学生出现成绩下滑时,可能会存在焦虑心理。 ;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可能会存在学习倦怠心理 ;当学习任务变得过重、学习困难较大时,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则可能出现厌学心理。因此在中学阶段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人际关系问题
班级是一个小的群体,当学生处于这一群体中时,必然会遇到多样的交往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在学生的交流与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摩擦和矛盾,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当中的矛盾,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例如,当学生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后,如果學生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低沉、消极、压抑。久而久之,这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则会引发更大的冲突和矛盾。
3.情感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最重的阶段,对于教师和家长苦心孤诣的劝阻熟视无睹,甚至十分反感,也会导致学生产生极端化的行为,并且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厌倦疲惫状态。青春期以及青春期后的中学生,将会产生对异性懵懂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会导致学生心理变得更加脆弱敏感,十分关注异性的言行和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困惑和疑问。当外界的评价消极时学生可能会出现闭锁自我出现自卑等消极心理。因此在中学阶段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和积极的情感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以上心理问题,校方采用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培养。
二、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措施
1.开设讲座,有效指导
现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较高,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的关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的一片死角。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校方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和相应的年龄特征积极开设心理讲座,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初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目标为指导,克服学习困难,坚定学习意志,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困难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提升契机,学生因为理性看待学习困难,应当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学习波动,踏实学习,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初二阶段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一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异性表示好感是正常的,但是不要把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消耗在对异性的好感上,而是要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另外针对父母、老师的劝说,学生应当理解父母教师的良苦用心,要善于聆听他人的教诲,避免极端化的言行。
2.开设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对学生辅导的针对性
由于学生心理的多样性、学生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多数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此时,讲座式的心理指导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更需要教师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和疏解,才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转变认识。对此,校方和教师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能够由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另外,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存在一定的排斥感,认为到心理咨询处咨询的人往往存在心理疾病,羞于或者不敢到心理咨询处进行咨询,害怕隐私被暴露,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心理资源就是聊天,还不如对自己的朋友倾述。对此,校方还要改变学生的这一认识,通过心理课程或者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心理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正常人,并且心理资源是为学生严格保密的。心理咨询不同于朋友聊天,会用系统的心理学分析方法对个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对个体面临的心理困难提供更加高效的疏导建议,鼓励学生利用心理咨询服务方式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3.利用心理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情感和价值观
面对中学生这一心理问题高发期群体,校方和教师还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等方式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保障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保健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心理课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阶段学生易出现的学习困难、焦虑症、厌学症、自闭、自卑、强迫症、抑郁症、自我意识偏差、网络成瘾、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进行讲述,让学生有能力判断相应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渗透更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保障心理健康保障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认知疗法、合理情绪宣泄等方式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为人处世方式待人接物,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走出心理阴霾,形成积极健康心理。
总结
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而是应当在保障学生健康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教育。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健康的重要组成,在教育中的培养既是基础,更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对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采用讲座、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谢华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 [J].教书育人,2016(01):42-44.
[2]杨宗升 .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莫夏莉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D].河北医科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