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鑫
摘要:礼仪是礼貌和礼节仪式的总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对礼仪的认知与习得较为欠缺,传统文化遇“冷”。通过对当下大学生礼仪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进行分析,探析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新对策,对培养举止有方、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礼仪教育;书院制
培养知礼仪、守礼节的大学生,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的新要求。在书院复兴的今天,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切需要在书院制下寻找更适合其发展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因此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就显得任重道远、意义非凡。
一、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的可行性
书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较早的教育组织机构,具备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而“礼”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自“周公制礼”拉开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帷幕之后,《周礼》便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后世儒学莫不从之。因此,承袭书院精神的书院制高校具备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生存土壤。
从育人目标来看,书院因晚唐教育的功利之风而主张纠官学、私学之偏,正如在纲领性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以下简称《揭示》)所提到的“学序五焉”中,最强调的就是笃行。笃行的三个要点——修身、处事和接物,正是体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中的“礼,。笃行循的是《揭示》的学规精神,不以功名利禄为办学宗旨,以培养知礼守礼,品行高雅的人为目标,强调书院学生“成人”的精神。那如何方可成人?在《礼记·冠礼》中有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于是,礼仪精神与书院精髓再次不谋而合。
二、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书院制背景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有三个创新点。一是载体创新,基于当前高校礼仪教化内容的缺失,以书院为载体,融入书院精神,在书院制下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顶层设计,在教育者的层面做好总体规划。二是渠道创新,依托书院的人文环境,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多为通识选修课且渠道单一、覆盖率低的现状,引入书院制下多种礼仪教育渠道整合并行的方式。三是内容创新,鉴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不全的现状,拓展书院制下大学生礼仪教育内容的纵、横向结构发展。努力挖掘书院制下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构建与提升思路,旨在培养德行统一、谦恭有礼的当代大学生。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层面影响因素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观上不重视礼仪教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大学课程设置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优先于其他通识课程。高校课程中除对外商务、空乘等专业会设置相关礼仪专业课外,更多专业只是将礼仪课设置为通识选修课,且课程量较小,覆盖面低,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面,以致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课时都得不到保障,大学生礼仪教育没有实效。
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大多父母对子女的智育要求较高。在学习阶段表现为一切标准皆指向学业成绩。即便是有素质要求的父母对子女的礼仪要求也多数停留在勤俭节约、讲礼貌等礼仪表层,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助人、敬人等社会公德礼仪层面的教育较少,礼仪教育的内容尚不全面。
(二)环境层面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可度不高,甚至对传统礼仪价值观存在抵触心理。同时受西方一些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洋节”的礼仪文化更为向往,认为循中国礼仪便是“土”。
校园礼仪环境弱化,重视知识技能,忽视礼仪教育,注重礼仪形式,忽略礼仪内涵。学校缺少礼仪宣传的平台,偶尔有礼仪活动也未真正形成氛围,大学生难以产生礼仪的庄重感和敬畏感。
(三)大学生自身层面影响因素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部分大学生礼仪意识缺乏,礼仪基础知识匮乏,个人、社交等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掌握尚且不够,更不用说对传统礼仪全面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因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本应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者,反而陷人了客观上了解少、主观上认可度低的尴尬境地。
四、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以书院为载体,教育层面做好规划
1.确立培养目标
《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的修身、处事、接物,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礼。《丽泽书院学规》中提到“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聚、宗俟讼财、侵犯公财、喧噪场屋、游荡不检”,是言行举止不当。前者“事其心”,后者“范其体”。当代书院制高校沿袭古代传统书院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程度的承继和研习。书院制度长久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书院关注大学生知礼、明礼、守礼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最终培养目标在于大学生“成人”。
2.建设礼仪教育制度
书院环境自带传统文化的传承属性,并有足够的师资和精力将礼仪教育制度化并实施。而好的教育成果也必赖于规范制度的建立。建设礼仪教育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制定礼仪章程,以约束书院师生言行、规过向善,提升品位;二是制定书院导师选聘制度,如《书院礼仪导师选聘章程》,从选聘、书院培训到正式上岗,严格规范;三是制订书院考核计划,包括书院导师考核与学生考核两部分,前者按工作量与教学效果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导师年终考核体系,后者又分阶段性目标考核与四年目标总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大学生整体评价体系。
3.规划礼仪课程
在书院制下,教育者更多的时间和关注点都落在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上,因此具备更适合的环境服务于大学生的“成人”目标。礼仪课程可做详细规划如下:一是课程内容规划。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礼仪内容既系统全面,又分专题深度研究。课程分为基础必修课、进阶选修课、专题讲座、书院座谈和礼仪实践课,书院学生除必修课程外,可按需选修。二是课程时长规划。必修课程每周固定2学时,礼仪实践课每月固定4学时,进阶选修与专题讲座每学期不低于6学时,使用书院大学生礼仪学习积分卡,每学期交书院学生社区自治部,四年完成所有礼仪课程颁发书院大学生礼仪合格证书。
(二)依托书院环境,建礼仪教育新渠道
古代书院,一般选址于依傍山林、风景秀美处。当代书院循风雅精神通常重视环境建设,院匾楹联无不体现书院文化底蕴。同时软环境的打造,包括素质教育资源的使用,各种工作室的建立等亦是当代书院独有的特色。
因此,在书院全环境育人模式下,可建立多种礼仪教育渠道。一是多媒体教学。一般包括书院导师的基础课程教学和校内外所聘导师的进阶专题讲座,教学场所主要为教室与报告厅,学生人数较多,以大课为主,习得系统的礼仪知识。二是礼仪实践。包括竞赛征文类的知识反馈实践和室外活动类的礼仪项目展示。三是座谈讨论。是较为自由的礼仪文化探讨方式,现场有无导师均可,探讨古今礼仪,类似于古代书院的会讲,各抒见解,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四是朋辈指导。包括高年级导生指导、书院党员指导和学生于部指导,朋辈互助萦绕身边,既是指导、学习也是展示、实践。五是礼仪教育工作室指导。礼仪教育专门设立的工作室,日常接待书院学生咨询,互动答疑。六是书院物理环境引导。包括书院的院徽、院旗、院匾楹联、书院橱窗等宣传展示,营造出书院礼仪文化氛围。七是书院网络平台宣传。通过官方网络平台,如书院微信公众号、书院微博、书院網站等打造网络礼仪氛围。
(三)借书院性质,优化礼仪内容育“成人”
书院教育承袭古代书院精神,重视教化,讲究明人知礼,为的是育“成人”,在礼仪教育内容的规划方面更重视系统全面地育人。一是引进课堂。要防止礼仪教学沦为过场,对礼仪教学内容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系统建设。课堂多媒体教学基础内容做到全面覆盖,如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求职礼仪等。选修内容做到专业有深度,如公务礼仪、涉外礼仪、少数民族节日礼仪等。教师系统授课要真正做到让学生知礼、明礼、守礼。二是引出课堂。礼仪教育引出课堂以活动体验为主,如竞赛类活动、传统节日类礼仪体验、国学类礼仪体验等。除仪式类的礼仪体验外,学生还应关注与人相处、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礼仪,将所学礼仪知识融入日常,知礼、守礼,使得礼仪融为身体的一部分,知行合一。
综上,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任何场景之下必然存在相应的礼仪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礼仪素质也备受关注,礼仪的展示是个人综合素质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希望在书院育人环境中能够培养出更多举止有方、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韩寒.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需求.光明日报[N],2016-09-12.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中国古代建筑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