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丹
从初中肄业的小木匠,到手握约900亿元的商业资产,车建新实现了人生怎样的蜕变?进而他又如何成就了更多的成长人生?
车建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天亮之后,他将作为中国唯一一位民营企业家代表,走上“国际组织学习协会第二届全球论坛”。突然,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张自己20几岁时候的照片:很年轻,却头发蓬乱,上半身套了件有毛领的皮夹克,像个小暴发户。最后,他决定用这张照片作为演讲的开头。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
多年过去了,车建新早已成为商界、甚至时尚界的风云人物。2018年1月17日,红星美凯龙正式登陆A股,成为中国家居流通行业A+H第一段。如今,车建新手握着约900亿元的资产,从他身上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初那个连初中都没念完的小木匠的身影。
如果选择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经验,车建新会选择“学习”二字。
当“不确定性”、成为企业家、专家学者中的口头禅,当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不知所措时,坚持学习的车建新反而无所畏惧。即时在互联网探索中的屡屡碰壁,也丝毫没有退缩,反而更加自信满满了。实现自身一次人生蜕变之后的车建新说:“我现在不但要做互联网,还要做人工智能。”
车建新是改革開放40年来,一代成功民营企业家的缩影。
不学习,光引进人才没用!
1994年,红星美凯龙的人力资源基础还很薄弱。企业员工基本都是高中生、初中生。
车建新下决心引进了一大批大学生。但是二者的融合却出现了问题:大学生看不上高中生、初中生,嫌他们是“土包子”;初中生、高中生认为大学生不懂业务,是“绣花枕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车建新让两拨人结对子,交叉学习。—方向另—方学知识文化,反过来,大学生则向初中生、高中生学习一线业务技术。不仅使两拨人群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让团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1990年代初,杜拉克、彼得·圣吉等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刚刚传人中国时,车建新就已经成为学习型组织思想的践行者,他坚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那时,他就开始带领团队频繁到美国、欧洲等地区考察、学习。1990年代后期,车建新经常亲自参加《中外管理》的培训课。现任集团副总裁的张贤,当时是车建新的助理,同时也是他的陪读。很难想象,那个时候为了高性价比学习,车建新和张贤还会在房间里打地铺。每晚两人就席地而坐,共同研讨理解当天课程的精髓。而那时,《中外管理》的培训课堂上基本没有家居行业的人。后来,车建新对那—段学习一言蔽之道:“我一生企业转型多次,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参加《中外管理》的培训理解了什么叫‘学习型组织。”为此,一生热爱学习的车建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外管理》是我的母校。”
在车建新的妹妹、红星美凯龙副董事长车建芳的记忆里,参加《中外管理》的官产学恳谈会,也是那时红星美凯龙高层的年度必修课。
2007年车建新上过EMBA之后,就下定决定要把所有高管都送去读。而且一送就是七个,每人三十几万的学费,公司报销。钱是—方面,当然还有时间。不少课程都在国外上,一上就是半个月。公司毕竟不是学校,但车建新从不心疼。
后来,长江商学院总裁班的学费高达上百万一个,车建新也毫不吝啬,把所有高管都送去学习。再后来,国内商学院里的浮躁之气日渐喧嚣,有的人拿着公司交的学费读完以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为此,车建芳找到车建新劝谏说:“你不能再这么干!”车建新却义无反顾:“你们不用管,跟你们没关系。离开就离开,我就是要做黄埔军校,我不做谁来做?”
往虚了说是情怀,往实了说,就是车建新的战略眼光了。毕竟离开的人是极少数。这些年,随着人才提升,带来了红星美凯龙的不断壮大,车建芳更加坚信哥哥是个能看到未来的人。在她看来,车建新从始至终都认为:人就像一块木料,就是要经过打磨切削(培训学习)才能成长为人才的。
车建新的学习,不止于学习课堂知识,也包括“交高友、拜高师”。这是车建新一向信奉的原则——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比自己差、进步慢,或者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身上。
有一次,车建新认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她讲了一个概念“意识健康”,只有想法健康、心态健康,人才会健康。这句话让车建新豁然开朗,随即就认她做了一字之师。
有时候,只要车建新觉得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里特别强,就会特别崇拜他。盒马鲜生的创始人侯毅是红星美凯龙总裁谢坚多年的朋友,有一次谢坚带着他去找车建新吃饭。那时,车建新表现得特别谦卑,像个小学生一样,看得谢坚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盒马最多开了不过二十多家店,跟我们比起来差远了。”
车建新很认同彼得·圣吉的理念。在他看来,一个团队是—只大染缸,光引进人才没有用,首先要改变染缸的品质,而改变的最佳途径就是团队学习。
人的智慧来自于体验
培训和教育的确能够帮助人,但车建新又同样坚持:“人的智慧不是来自于知识,而是来自于工作当中的体验”。
对此,谢坚最有感触。在他2011年加入红星美凯龙的第二天,车建新就给他布置任务:到一线调研。“一线有神灵、答案在现场”是车建新一直信奉的准则。到公司这么多年,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谢坚认为,这就是红星美凯龙最重要的企业文化。“我们特别反对官僚主义,尤其反对在办公室里做决策,一定要到一线去,到顾客那里,到市场去。”刚到公司前半年时间里,谢坚基本是一个商场一个商场跑,不停拜访商户和顾客。
实践中的体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拔苗助长”。“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把人扔到游泳池让他们自己扑腾去。“比如,我天天跟你讲应该怎么做,那没用,你形不成深刻意见的。”车建新坚信这一点。
2017年,红星美凯龙的互联网转型进入瓶颈时,一度置身事外的车建新决定亲自参与进来。开过几次高管会之后,他发现团队对消费者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当时,他什么也没说。下次开会时直接邀请很多家装用户、商户以及合作公司来,问他们:“你希望红星美凯龙为你们做什么?”“现在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与之对应,车建新还把公司负责产品、研发、运营等相关人士都邀请进来,让这些整天在办公室的人和用户的声音发生直接碰撞。最后,在一线的启发之下,团队终于发现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找到了互联网家装这个切入点。
在倾听和研究用户需求问题上,车建新还聘请了从宜家退休下来的副总裁高让先生做了顾问。为什么会请这个人呢?他的经历很有意思,年轻时在美国做宜家店长时,星期天就在宜家的停车场帮人家搬家具,还指挥停车。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问人家:你为什么来宜家买家具?你对宜家有什么看法吗?在车建新看来,只有在真正体验和感受的时候,人家才会告诉他的真实想法。否则要是在路上随便拦一个人问,就得不到真实的反馈。
因为坚持在实战中磨练,所以红星美凯龙的学习,更宣扬一种实用主义。不少企业组织员工学习,员工学完只是懂得了一门知识,掌握了一套理论,却无法应用到工作中。在红星美凯龙的学习会中,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上到董事长、总裁,下到基层员工都会来分享讨论:从学习里领悟到了什么,你打算如何运用到工作中?这样,就能及时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车建新说:成功必定是从体验者起步的。事实上,这和车建新在商业上的策略也是一致的:先开枪、后瞄准。红星美凯龙互联网集团COO陈东辉这样评价车建新:他没有什么顾虑,有的时候凭着一股冲劲、一股商业直觉。冲出去了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遇水架梳逢山开路。
即时分析的天真洞察力
而“即时分析”就是体验的一种。
在红星美凯龙旗下的家倍得总经理、互联网集团副COO周天波看来,车建新最擅长“即时分析”。这分为即时提问和分析。即时分析有情景、有故事,可以帮助分析和联系。“即时分析”已经成为车建新的一种下意识习惯。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一次,他在去虹桥机场的路上,发现有一块交通指示牌被很奇怪地撞到一边?他马上联想:一定是被卡车从前面撞了,但倒车时又把它朝后拉了一把,所以才出现这样的角度。
“车建新身上有一种天真的质朴,就像个小孩子一样。”跟随车建新多年的张贤对他有一种强烈的感受。
张贤在实践中有—种深切体验:教育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人学得越多,形成的知识就会越来越结构化、体系化。人在无形中就会受到制约,甚至有可能成为自己接受失败的—种借口。人有时候会中知识的毒,知识一旦被掌握,就会变成一种下意识的选择,而这时候人就恰恰丧失了对失误的敏感和警觉。
谢坚也曾发出“人生读书糊涂始”的感叹:“我人生最大的短板是,书读得实在太多了。读多以后人就跳不出来了,你就在这个框框里面了。但是车总爱读书,却反而不受这些圣贤书的束缚。”
对此,张贤形容车建新:“像一个门卫看小偷那样,总是对事物保持高度警觉”。他总能保持一种新鲜度和好奇心,无论什么事,都会去问个为什么。有可能从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事物,背后可能有着天差地别。
而“即时分析”往往又和“即时联系”密不可分。面对重大事件,车建新的反思分析要多次,甚至几十次。即时联系和即时分析可以为深度分析打下基础。其实上,这种分析、总结的习惯,早在2002年《中外管理》对其的报道中就已经隐约显现:“在独自思考问题时,我常用的办法就是让眼前出现视觉的一幕,努力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形象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像过电影一般,这样就容易把事物分辨清楚。”这一人生经验,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惊人地相似。而那时,稻盛思想还远没有传人中国(直到2009年由《中外管理》推動开始)。诚可谓殊途同归。
有一次,车建新在西安的一家酒店里,看到一家卖佛像的工艺店。佛像的工艺和神态各方面都很不错,卖10万块钱,他觉得很值,就想买来赠送给亲戚朋友。但是没想到朋友却回复:太贵了,不值。那时候,车建新很想告诉他们这个东西如何好,但是他又没办法隔空表达。
这时,车建新忽然意识到:这难道不是跟我们的家具商品一样吗?如果不到现场体验,一个真正好的商品,是不可能完全呈现出它的品质价值的。即使再清晰的图片,也做不到,必须通过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等全方位的触感,才能对商品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认知。由此,车建新有了一种强烈的直觉判断:纯做线上的电商是不可行的,线下才是稀缺资源。
在代表自己思想的开门之作:《体验的智慧》中,车建新就指出:“经营的专业本质是什么?我说就是判、判、判!判就是先分析后判断,分析明天,分析未来,分析未知的世界。在商业世界里,永远没有今天的生意可做,永远是做明天的生意,而明天是展望设计出来的。”
创造开放、信任的人才环境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虽然,在互联网探索中,车建新经历了引进外来人才的失败,但最终还是趟出了一条路子,不得不说,这其中凝聚了大量团队的智慧。除了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车建新为人才提供一个开放、信任和尊重的环境。
在红星美凯龙,最著名的就是赛马文化。“红星美凯龙会尊重每一个团队和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在竞技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以拓展部门为例,红星美凯龙会存在有9个部门同时做IBD的情况,每个人都可以去参与竞争。
当然这和车建新的处事风格息息相关。有一次,车建新说:“人首先把自己当成宝,然后再把别人当作宝”。已经被车建新“惯坏”了的谢坚当场辩驳道:“不对,首先要把别人当成宝。”车建新的回答同样直率:“你那是虚伪的话,没有谁不把自己先当成宝贝的,这样你才会有自信。但是同时也要把下属当成宝,这样下属才会更有干劲。”
周天波说:“他的自信会让我们对未知领域无所畏惧。”
对他人,车建新则推崇一种“赏识管理”:人总会对合作伙伴有一种事先的预期,作为管理者,应该尽可能把这种“值”提得更高一点,把他的能量假设得充分一点。这是人力资源开发一向高明而有效的手段。“你用充分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鼓励他去成长,多表扬他好的地方,这个人就会被激发,他就会产生一个小成就,从而拥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就敢于探索,从而创造更大的成就。反之,人被骂的时候就会缩回去。”在谢坚看来,“车总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你在他的心目中,就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看待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在车建新早年还是个小木匠的时候,就已经显露无疑。在2002年《中外管理》对其的报道中曾记载:那时候车建新每天干十几个小时只赚8毛钱工资,虽然周围的同事总是唉声叹气,但车建新只要看到杂乱的木料在手中变成一件件漂亮的家具,内心里就充满了快乐,他的手艺也提升得很快。
那时候车建新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遭到了两万多次失败,但他却认为这是排除了二万多种不能应用的材料。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在车建新身上,失败和成功都是成功之母。
也许,正因为痴迷于此,在互联网化连续5年不顺利时,车建新能够不被沮丧和焦虑所打倒,反而愈挫愈勇,能从挫折中看到光明,在失败中寻获自信。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真谛。
也正基于这样的自信和“他信”,车建新在工作中就自然而然做了“授权”。谢坚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车建新就像是一个转盘子的杂技演员。第一个盘子正常了,就去转第二了。如果第一个停了,再回过头来转一下。这种强烈的授权意识,让底下的人可以自由发挥,不受过多干预。
在周天波看来,事实上“实践大学”出来的人,也有其弊端,就是很容易造成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当管理者的欲望无限放大的时候,就无法真正成就他人。不少管理者一看下属干得不好,就忍不住自己上手。其实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地信任和授权他人。车建新正是能够真正做到“克制自己”的管理者。
既是风筝,又是放风筝的人
也许基于多年“即时分析”的习惯,总之这些年,车建新在哲学上的思考与布道,越来越深入了。
车建新的杜拉克五问
1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车建新:我的自我定位是六个词语:异想天开、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只争第一、追求完美、今天开始。我的优势是继承了父母勤劳、正直、俭朴的传统。我的价值观就是以提升中国人的居家品位为己任。
2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
车建新:我在红星美凯龙工作,我属于我,属于社会,也属于红星美凯龙。我既是决策者又是参与者。
3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
车建新:我应该多发现人才,多学新技术。我的工作是要多思考,多了解一线,多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贡献就是要多为老百姓服务,多为精神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出力。
4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车建新:弘扬正义、弘扬儒家文化,弘扬仁义礼智信。
5我的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车建新:有两件事:第一是做一个世界500强,第二是再做一个世界500强。
钱莊,完整记录了车建新哲学思辩的《体验的智慧》系列书作者。车建新每每有新的感悟和思考,总会第一时间与他交流。有一天,车建新急急忙找到钱,一见面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原来他突然有了一点心得体悟——“意觉”生命的发现和探索。人的生命和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仅仅是很短的一瞬,但人却可以靠意觉生命来延长。
在张贤看来,车建新背后的确有一股强大的愿力和信念。
和职业经理人相比,老板常常面临更孤立无缘的境地,无法依靠他人,只能学会自我赋能。因为他人并不能给予什么,反倒是一大堆的负面信息。“你这不行……逻辑上行不通……这么做很危险。”而客观上的困难,更是多如牛毛,需要一颗大心脏。
在红星美凯龙发展早期,车建新想要在上海盖房子开店。在最困难时候车建新咬着牙对自己说:“我要用我的血肉做水泥,骨骼做钢筋,也要把这栋房子盖起来。”
那时候民营企业借钱比现在还要难。当时社会上普遍观念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当时车建新有一个信念:虽然手中无钱,但我心中有钱。这种信念没有理由,没有逻辑。就是信,这么一股子劲儿。
虽然起点毫无逻辑而言,但是驱动事情成功背后,又是有逻辑可循的。
当时也并不是一点办法没有。首先必须确保稳定的现金流,据早年曾负责红星美凯龙财务的陈东辉回忆:当时车建新的策略,是以租金养房。一个浙江人开发的服饰市场,当时经营得并不好,车建新低价把二三层楼租了下来。但是如果客人上来的话,要经过一楼的服饰市场,客流就会截流一大波。为了解决客流的问题,车建新架了两个大楼梯,直通二楼。同时把二楼让开一间,在最好的位置做了一个大厅,设置了服务台。有失就有得,没想到当时的租金收益还不错。
再者,工程本身是分阶段回笼资金的,车建新就打时间差。有时候,会采取提前收租金,为了快速到账,就到银行进行“支票倒挂”,这样就把资金到账的时间从三天缩短到了一天。
原本拆掉的那个老厂房,根本不值钱。但车建新也坚持“要从苍蝇腿里抠出肉来”。他找来小工,把瓦片一块一块揭下来后,再用刮刀把上面的泥灰全部刮干净。一片瓦完整削干净后才算工钱。木椽子也要把钉子起干净,按照长短、粗细分类。最后,这些完整的“废料”砖瓦木头,居然卖了将近20万。如果随便拆当废品卖,最多只能卖一万。
当时,盖房子的区域属于军区大院。当时车建新又和部队达成共识:自己出钱盖房子,每年给他们上交租金,20年以后这个楼仍旧归部队。
后来,这栋房子竟真的盖起来了。
钱莊后来在《体验的智慧》后记里写道:美国有部大片叫《云图》,导演和制片人是一对兄妹,有人评价他俩的完美结合,一个是风筝,一个是放风筝的人。他觉得这两者仿佛都集结在车建新一人身上了;他岂不既是风筝,又是风筝的放飞者吗?
有一次,车建新到北京开会,碰到全国工商联主席的秘书,他说道:中国未来的思想家很可能会出现在企业家中间。这句话对车建新的触动很大。朝着这个目标,这些年车建新相继与钱莊合作出版了《体验的智慧1:成长哲学》、《体验的智慧2:生活哲学》、《体验的智慧》(新版),这其中不乏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最近,他又在酝酿记录自己诸多生活心得感悟的语录体小册子《平时经》。就在与《中外管理》同车而行时,车建新也会随时中断谈话,拿起手机录上一段猛一听一头雾水的语音——原来那一刻,他又有新的哲学感悟了。
在钱莊看来:对生命积极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远非车建新一个人的事,而应该是一代企业家,乃至每个生命个体的精神使命。而企业家对生命的思考程度,又必然決定了人与企业的价值观。
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企业存在使命,即使在复杂、模糊的高度不确定时代,这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责任编辑: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