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中国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体现时代要求的改革之路,这条改革之路至少具有如下基本内涵和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以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以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同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步骤和节奏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全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40年来,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改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减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商品及各类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完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成覆盖全民、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与环境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极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0.37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0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从0.11万亿元提高到17万亿元。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导航、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了处在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过了世界银行确定的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的门槛,2017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869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0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正在加快向全面小康迈进。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了2017年的76.7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了2017年的9.6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7年的58.52%,中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以城市文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体现时代要求的改革之路。根据我的思考,这条改革之路至少具有如下基本内涵和特征: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推动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核心位置。二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汇集探索改革的智慧,凝聚推动改革的力量,协调推动改革的步伐。三是以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以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在改革和开放的互动中,变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四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同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步骤和节奏,不急于求成,不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推出改革措施时,充分考虑既存体制机制的调整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当然,在环境许可和条件具备时,我们也会毫不迟疑地推出重大改革措施。
当前,中国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基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讲的是经济社会体系结构问题,主要指比例关系不合理、包容性不足、可持续性不够,制约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不充分”说的是总量和水平问题,主要指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距离,发展能力还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实现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最鲜明特征,也是解决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既要继续破除既有体制机制的弊端,又要針对出现的新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补齐制度“短板”。必须看到,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量问题,是国际经验和自己的历史经验都没有给出现成答案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区域协调、推动乡村振兴、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政府将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等重大举措;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又提出中国将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改革将更深入,开放将更扩大,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稳固。
推动新时代的改革,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克难攻坚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当然,创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中国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应在应对挑战,推动发展,创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政治环境上加强合作,相互支持。我们坚信,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和命运联系日趋紧密的时代,进一步开放的中国不仅将造福13亿多中国人民,也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平衡、包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