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燕平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对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者脚踝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88例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4例。两组均采用外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术后护理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踝关节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前, 研究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分别为(7.2±2.2)、(11.2±5.2)、(6.0±0.5)分, 对照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分别为(7.2±2.0)、(11.0±5.0)、(6.0±0.6)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 研究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6.2±3.2)、(23.5±5.6)、(12.8±1.2)分, 对照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分别为(10.2±2.5)、(14.2±5.6)、(8.8±1.5)分, 两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可以有效促进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者脚踝功能康复, 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外固定术;护理训练;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脚踝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105
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是胫腓骨骨折的类型之一, 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受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病因、类型、部位、有限软组织覆盖与血供的影响, 常出现骨折愈合与软组织恢复不良等问题, 且不利于尽早进行功能与负重锻炼, 继而影响了患者脚踝功能的康复进程[1-3]。为了进一步保证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2015年1月~
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4例患者应用了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措施, 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者8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4例。研究组男24例, 女20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0.5±8.3)岁;AO分型:A1型11例, A2型15例, B1型13例, C1型5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9例;
年龄18~66岁, 平均年龄(40.8±8.8)岁;AO分型:A1型12例, A2型14例, B1型12例, C1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O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 且骨折部位位于胫腓骨下1/3;不适用于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者;患者具有良好的认知与沟通能力, 可以独立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1. 3 方法 两组均采用外固定术治疗, 术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并组装外固定架, C臂X线机下进行手术, 骨折远近端均交叉穿过2 mm橄榄头钢针至骨骼, 之后拉张并固定在金属环上, 必要时可以采用橄榄针进行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沿骨折线穿过橄榄针1~2枚, 并拉紧骨折端, 使其紧密相连。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创口清理、营养支持、生命体征监控、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术后护理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后48 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患肢温度、末稍血液循环与感觉运动情况。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将患肢调整为功能位, 向上抬高30~40°, 同时注意按时翻身。②术后48 h~1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康复训练, 包括借助棍棒等工具按摩其小腿肌群, 辅助进行抬腿与小角度屈伸动作, 以便于牵拉挛缩组织, 预防组织粘连。同时患肢进行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保持10 s后再放松, 3组/d, 10次/组。踝关节匀速进行背屈与跖屈训练,
3次/d, 3 min/次。③术后2~4周进行主动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与踝关节背屈、跖屈训练, 5次/d, 3 min/次。出院后1个月
内, 在家属的帮助下离床站立或小距离行走,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④出院后1~2个月, 鼓励患者独立进行简单的生活活动, 并适当增加负重训练与训练时间。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Kofoed踝关节评分判定两组干预前与干预2个月后踝关节变化情况。该评分系统由功能(30分)、疼痛(50分)、活动度(20分)3个方面组成, 共计30个项目, 总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说明踝关节功能越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干预前, 两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 两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此类骨折主要将及时愈合骨折端, 最大程度预防功能丧失作为其治疗目的[4, 5]。踝关节作为机体最大负重的关节, 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后极易发生踝关节僵硬, 甚至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6]。同时, 由于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外固定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与不适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术后康复进程。
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是一种促康复训练手段, 其通过不同时间段实施相应的训练内容, 以便加快软骨细胞的生长, 为骨组织重生提供有利的支持[7]。同时, 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能够加强血液循环, 预防肌腱粘连, 缓解局部组织损伤, 确保骨折的稳定性[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2个月后, 两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踝关节功能、疼痛、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踝关节功能, 保证患者的预后质量。
总之, 外固定术后护理训练有效促进了胫腓骨远端螺旋形骨折患者脚踝功能的康复效果, 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燕, 李熠, 陈梦. 优质康复护理服务模式在胫腓骨骨折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7):72-73.
[2] 董传萍. 护理干预对胫腓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7, 40(5):79-80.
[3] 何锦勇, 刘爱茵, 庾广文, 等.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4):71-72.
[4] 王伟.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体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24):79-80.
[5] 郭小娜. 胫腓骨骨折患者优质护理临床体会.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9):184-185.
[6] 温莹莹, 樊玲, 宋美乐. 胫腓骨骨折的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6, 24(4):105-106.
[7] 罗占想.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探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36):212-213.
[8] 王军, 鲁敏, 李临齐.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海南医学, 2016, 27(24):4087-4089.
[收稿日期: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