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胫骨远端骨折中的效果对照分析

2018-12-22 10:59蒋广达刘佳超李晓斐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5期

蒋广达 刘佳超 李晓斐

【摘要】 目的 对比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9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87.76%, 高于对照组的6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 低于对照组的32.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 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理想。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胫骨远端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40

经皮微创内固定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治疗技术, 不仅可以保护骨折部位血供, 同时还能够减少手术创伤, 现已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 仍有部分研究对微创内固定的治疗效果与安全存在质疑[1]。为了进一步完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选择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9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对其分别采用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治疗, 对比两种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9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0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38.5±10.3)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29例, 机器伤10例, 摔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2±1.5)d;骨折AO分型:A型16例, B型24例, C型9例。研究组男28例, 女21例;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38.8±10.8)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28例, 机器伤11例, 摔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3±1.6)d;骨折AO分型:A型15例, B型25例, C型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告知患者知情,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 且骨折位于胫骨远端1/4部位。排除标准:合并腓骨骨折;病理性骨折;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及长期采用糖皮质激素与抗凝药物治疗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 在标记好的骨折部位以骨折处为中心开放一个纵形切口, 由前嵴稍外侧将软组织逐层切开, 充分暴露出骨折断端, 直视下复位骨折, 完成复位后在胫骨前内侧或外侧放置适当的钢板, 以皮质骨螺钉、松质骨螺钉进行内固定, 保证骨折对位良好, 之后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1. 2. 2 研究组采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 在胫骨前内侧开放一个3 cm左右的纵行切口, 内踝前侧开放4 cm左右的弧形切口, 两切口处做骨膜剥离隧道, 并将适合长度的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插入隧道内, 保证钢板放置在骨折外的前内侧。通过C臂X线透视对骨折处进行牵引复位, 保证对位良好后以3~4枚螺釘锁定, 再次观察复位情况, 若无异常可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且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患肢, 术后24 h后拔除引流管。根据恢复情况, 于术后2~3 d下床行走, 之后逐渐过度到负重训练。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随访6个月, 通过Johner-Wruh标准[2]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患肢等长、膝关节伸屈度活动差<15°, 患肢成角<5°, 踝关节跖屈背伸差1~5°, 影像学观察解剖成角或复位<5°为优;患肢成角<10°, 缩短<1 cm, 膝关节伸屈度活动差16~30°, 踝关节跖屈背伸差6~10°, 影像学观察侧移位与骨折面成角<10°, 重叠<1 cm为良;患肢成角<15°, 患肢缩短1~2 cm, 膝关节伸屈度活动差31~45°, 踝关节跖屈背伸差在11~15°, 影像学观察侧移位与骨折面重叠<2 cm, 成角>15°为可;以上均未达到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87.76%, 高于对照组的6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 低于对照组的32.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因其解剖结构特殊, 加之胫骨远端软组织薄弱, 邻近踝关节, 血供较差, 所以内固定操作较为困难[3]。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主要选择锁定钢板、普通钢板等作为固定物, 但临床应用时存在骨膜剥离过大、损伤加重等情况, 开展效果仍有所欠缺[4]。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完善, 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也向着微创生物学固定理念发展。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 微创内固定术可以有效减少骨折端血运与骨膜剥离损伤, 且不会造成二次移位, 为骨折愈合与软组织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学环境[5-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87.76%, 高于对照组的6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微创内固定以锁定钢板作为固定支架, 无需精准塑形接骨板, 有效预防了骨折复位丢失, 利于骨折愈合与早期功能锻炼, 继而保证了康复质量。同时,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 低于对照组的32.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固定经皮插入钢板, 且切口距离骨折端更远, 可以维持骨折端血供, 避免骨不连与畸形愈合情况。

总之, 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 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理想, 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斌剑, 牛荣. 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效果研究. 陕西医学杂志, 2018, 47(4):470-472.

[2] 骆永锋, 龚劲纯, 吴俊, 等. 经皮微创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对比.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8(4):238-241.

[3] 戴醒明, 杨效宁, 孙一公, 等.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疗效比较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32):6320-6323, 6353.

[4] 沈鹏远, 俞伟. 微创经皮钢板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 浙江创伤外科, 2017, 22(4):730-731.

[5] 陈钊鹏. 微创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微创医学, 2016, 11(1):101-102.

[6] 黄少辉, 谢章家, 李兰泉,等. 微创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修复胫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26):4173-4178.

[7] 张庆熙, 高福强, 孙伟,等.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中国骨伤, 2015, 28(8):757-762.

[收稿日期: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