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摘 要:“兔狲”并非外来词。“兔狲”得名理据也不是“捕食鼠兔的猞猁类动物”,而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类动物”,命名由来与“马猞猁”“羊猞猁”相同。
关键词:兔狲,兔儿狲,语素,理据
中图分类号:Q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5.016
Abstract: “tusun” is not a loanword. The naming motivation of “tusun” is not “a kind of lynxes prays on pikas”, but is “a kind of lynxes which are fat and small like hares”. The origin of the name “tusun” is the same as “masheli” and “yangsheli”.
Keywords: tusun, tursun, morpheme, motivation
近年來,某些原本鲜为人知的动物因其突出的外形特征被众多网友关注,从而名气大增, “兔狲”就是其中的典型。兔狲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主食沙鼠、鼠兔等啮齿类动物,其拉丁学名为Felis manul Palla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在中国主要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四川北部,高原亚种分布于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但数量均较稀少[1]。由于兔狲的面部表情丰富夸张,一些动物爱好者幽默地称兔狲为“表情帝”,并将兔狲的图片制作成表情包发布在互联网上,使之成为动物界的“网红”。同时,许多网友对“兔狲”这一名称感到好奇:作为“喵星人”的亲戚,它与“兔”和“狲”有何联系呢?“兔狲”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
对此,大众科普传媒的主流看法是:“据资料记载,兔狲是从突厥语系中的一种方言里音译到汉语中来的,原本的意思是‘站住。古代的牧民在放牧、游猎时如果发现兔狲,往往会脱口而出‘吐逊(突厥语‘站住的意思)——更神奇的是,兔狲常常会听话地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2]按照这种说法,“兔狲”的音译原形大致是tursun。tursun在一些突厥语系语言如维吾尔语中确有“站住”之义,但在现有突厥语族的各主要语言(包括维吾尔语)中,均找不到所指为“兔狲”(或类似的猫科动物)的能指“tursun”(或近似的语音形式),另外,兔狲的警惕性很高,古代牧民若要猎取兔狲,一般应乘其不备,如若对其大喊“站住”,很可能会惊动兔狲而失去捕猎良机。因此,从音译对音和狩猎常识的角度看,该说显然理据不足。
关于“兔狲”的得名之由,语言学者所做的考释很少,仅见李海霞对“兔狲”的理据进行了简要说明:“兔狲:捕食鼠兔(啼兔),形似猞猁狲,故拆猞猁狲组词”[3]。我们认为,“兔狲”中的“狲”确实提示“猞猁狲”,但“兔”提示捕食对象“鼠兔”的观点值得商榷。
捕食对象是动物命名的角度之一,且指称捕食对象的语素在动物名中多出现在定语位置上,如“鱼鹰”“鱼狗”“蛇鹫”“蟹獴”等,但这些动物名都没有捕食对象语素儿化的异名,如“鱼儿鹰”。“兔狲”却又名“兔儿狲”。我们在清代和民国的一些文献中,发现了“兔儿狲”的用例,如:
(1)兔儿狲二张,每张价银五钱,共该银一两。(《川陕总督查郎阿等为准部贡使额尔沁由京回肃贸易等事奏折》乾隆元年四月初一日,引自《乾隆前期准噶尔部与内地的贸易史料(上)》,《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39页。)
(2)生、熟犊皮,熟斜皮,生熟驴、马、猪皮,沙鱼皮,银鼠皮,兔儿狲皮,蛇皮,野猫皮,每张四厘。(《北新关志》,[清]许梦闳,转引自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 1》杭州出版社,2009年,182页。)
(3)兔儿狲与猞猁狲,其形相似,皮毛各别,分贵贱兔儿狲,其毛粉红色,不值钱。(《当谱》写本之三,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转引自《当铺鉴别珠宝文玩秘诀》,赵金敏点校整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99页。)
(4)兔儿狲 套料一件,银十两。(《当行杂记》,[清]佚名,转引自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 第10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50页。)
(5)张家口厅……物产 酒、油、鼸、青盐、白盐、烟,牛、羊、驼、貂、灰鼠、水獭、兔儿狲、猾子皮、山羊、狐、野兽,铁、煤。(《中国地理教科书》,刘师培,广陵书社,2013年,172页。)
这些语例多出现于贸易、典当、物产介绍等领域,最早的可上溯至清中叶,而清代文献中基本未发现“兔狲”的用例。这反映了“兔狲”很可能是由“兔儿狲”删略而来。1949年之后,出于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的需要,不含“儿”的“兔狲”因其语义色彩的客观性,顺理成章地成为标准学名,如196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动物图谱 兽类》(第2版)就围绕“兔狲”进行了具体描述。因此,确定了“兔儿狲”中“兔儿”的提示意义,也就清楚了“兔狲”与“兔”在命名上的联系。我们认为,在“兔儿狲”中作为构词成分的“兔儿”与派生词“兔儿”一样,带有生动、可爱的色彩,故并非提示捕食对象,而是与“兔儿爷”中的“兔儿”类似,用以状物之形。当然,二者所具的“兔儿”形貌特征有异:“兔儿爷”是兔首人身,而“兔儿狲”和“兔儿”均体态短胖。“兔儿狲”的命名理据是“兔儿般体胖身小的猞猁”。在维吾尔语中,“猞猁”叫“”,“兔子”叫“”,而“兔狲”叫“”,即“兔形的猞猁” [4]。《昭乌达风情》一书中关于兔狲的描述也可作为佐证:“(兔狲)体形大小似野兔,周身呈青橙色,毛绒基部呈浅灰。”[5]
将“兔狲”与其异名“羊猞猁”及“猞猁”的异名“马猞猁”联系起来考察,不难发现,这些名称的共同理据是:以人们非常熟悉的草食动物之体形比拟较陌生的猫科动物之体形,其中的“兔”“羊”“马”均为喻体性质的构词成分,而“猞猁”(狲)是本体性质的构词成分。当然,从生物学角度看,兔狲和猞猁同科不同属,兔狲并不是猞猁的一种,但“兔狲”一词的确反映了造词初始人们将该物种归为“猞猁”的认知心理。
注释
① 概括地说,在复合词内作定语的“动物语素+儿”一般均用于比喻造词,类似的还有“猫儿眼”(宝石名),其中的“猫儿”为喻体的整体。
② 根据中国皮革协会组织编写的《皮革工业手册 毛皮分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6页),“兔狲”也被称作“兔猞猁”。相比于“兔猞猁”,“兔狲”明显具有双音节优势。
参考文献
[1] 高耀亭.中国动物志 兽纲:第八卷 食肉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20-322.
[2] 彭泽琴,Wright S. 感情丰富的兔狲:能杀毒蛇的荒原独行侠[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8-77.
[3] 李海霞. 汉语动物命名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5:87.
[4] 米尔夏提. 汉维生物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507.
[5] 徐世明. 昭乌达风情[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