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春梅
依托国学经典诵读,持续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听说读写能力
文/林春梅
新疆阿克苏市第十小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百家友,尝四方味”有了经典古诗词的奠基,这我们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老师们语文修养的提高,也不仅仅是老师们气质修养的变化,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灵魂的回归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老师的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推荐读物;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我国五千年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国学经典就是这种足以支撑我们华夏民族的永恒力量,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通晓事理,修心修志,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诵读经典,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还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突出国学文化,营造良好的国语氛围,推动国语教育向纵深发展,强化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国语培训,是“稳疆兴疆”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长期受母语思维的干扰和影响,民族老师在说话时,常不自觉地将母语的思维习惯套在国语上。在学习新的语言系统过程中母语那套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会阻碍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交际环境是语言交际的构成要素之一,社会环境是语言交际环境中很复杂的因素。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民族教师的国语表达能力较弱,国语口头表达很困难。由于积累的词汇量少,语言贫乏,造成语言思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往往影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丰富性,课堂上语音语调不规范,心里想的却说不出来,常常是词不达意,使原有的话题变得空白,或者不知如何去说,久而久之,变成心中明白,嘴却说不出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表效果。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不同,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对象,而是用本身的言行直接去影响学生。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对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与沟通,强化民族教师文化交际意识,养成国语思维方式,加强民族教师的国语词汇的积累,培养用国语思维的习惯,对提高国语口语表达能力,加强国语语感,加强对国语语言的感悟、感知、感触,将会促使民族教师国语表达能力快速提升。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经典诗词由于其形式、内容、思想与境界的高度统一,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呼唤内在的情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无法比拟。我们旨在通过诵读经典,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全体教师可持续发展。以品格的熏陶为首要,提高语言能力、记忆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植民族精神,建构正确的人生信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这是学习语言的培养语感的通道,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通过丰富多彩的影像视屏资料,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引领教师走进诗文天地,领略诗文魅力,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国学经典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可读,可吟,可唱,可诵,可演,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创造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在愉快和谐的国语环境之中,产生“我要学国学”的强烈愿望,而不是“要我学国语”的被动服从,使得国语的学习,成为获取技能、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得知民族教师对国学了解不够,兴趣不大。所以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民族老师易于诵读,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遵循民族教师循序渐进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使每个民族教师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节选了《论语十则》、《诗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优秀国学经典,从李白的《闻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蜀相》,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余光中的《乡愁》。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国学诵读,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精选诵读的内容拓展学习途径,开发阅读资源,拓展诵读范围,积累语言,丰富语感,提高文化素养。
许多教师有了经典诵读兴趣,由于语言障碍,在诵读中语音语调不规范,没能把握住诵读的韵律。为了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让教师看关于诵读篇目的视频和听录音诵读的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习兴趣。或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女教赛对读;或让小老师领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或准备与朗读作品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进行配乐朗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读了几遍后,部分教师能达到背诵程度。再互相练习、试背,更多教师能达到背诵程度,这样学起来教师感觉较轻松。俗话说“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只有让教师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才会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
一是开展“读千古美文、诵国学经典”活动,突出抓好国学经典的诵读,采取学、读、写、赛、演等方式,激发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每周安排一堂国学经典导读课,每日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每周开展一次“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名言名句书法比赛等活动,每年九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汇报演出活动,把经典诵读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说唱经典比赛,把国学经典故事改编成话剧、小品、情景剧等。
二是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为契机,丰富节日内涵,开展诗词、楹联、灯谜、书法,戏曲,歌舞表等活动,把经典文化中蕴藏着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通过各种方式发扬光大,把经典诵读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周以国学为内容的校园广播. 每周国旗下讲话后教师轮流展示 5 分钟国学诵读。以《学习国学经典的感受》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展示读书心得,彰显人文教育,凸显先进文化精髓、突出主题、图文并茂。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本教研组的诵读之星 3 名。定期举行教师国学培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百家友,尝四方味”有了经典古诗词的奠基,这我们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老师们语文修养的提高,也不仅仅是老师们气质修养的变化,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灵魂的回归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老师的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项目:本文系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才项目2017 年度立项课题《浙江援助阿克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实践研究》(人文社科类)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