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文珠
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
文/彭文珠
天津师范大学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宏观经济学的四大目标的最有效的经济政策,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上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财政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它甚至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为了有效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本文思考了财政政策区域效应存在的原因和改进办法。
财政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如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的课题。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宏观调控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全国一致性,能够缩小收入差距,减少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情况不一,其实施效果产生不均衡结果,观察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在不同区域的差异表现,分析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改善地区不平衡提出建议。
中央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因为地区政府实施手段和地区环境差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人口规模不同,实施同一政策带来的效果自然也不同。经济发达地区能更好的利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经济落后地区利用财政政策的后果较差。财政政策的实施结果不同,说明财政政策存在区域差异。如改革开放,国家实施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帮助它招商引资,给予税收优惠和低价的租金等,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但同样的办法在中、西部地区的效果收效甚微。
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环境好,大部分投资都会优先考虑发达地区。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更能吸引到投资,其税收来源也就更加广泛,税收收入更多。欠发达地方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而收入则处于平稳态势。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转移支付结构不够合理。各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要考虑到人口规模问题,人口多的地区,转移支付规模就大。这不利于落后地区,会减少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转移支付以向产业发展和建设为主,对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小。这更不利于落后地区的建设。
对不同层级的政府支出范围要有明确的划分,权责明确。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宏观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性事务支出。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辟税源,形成自己的税收体系,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对于划分不明确,属于中间地带的支出范围,更要明确的划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中央和地方应该配合好,实现经济全面均衡的发展。
地方政府应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投资方面,合理地确定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使地方的债务规模增速与财政收入规模增速一致,控制债务风险;最主要的还是搞活市场经济,使市场各方面的资源都能得到很好的配置,经济增长充满动力。
政府投资要协调好短期和长期、总量和结构、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规范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的合作,采取PPP、BOT等私人资本参与到公共设施建设中去的方法。但也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确保项目的可实施性,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落后地区仅靠自身的资源和财政的投入,很难提高经济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在投资的对象上,政府要加大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投资,同时也要加大对各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尽力加快各个地区特色性产业的发展。
3.5.1注重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的混合
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满足效率、公平和法治原则。纵向转移支付以实现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主,横向转移支付是以解决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不足为主,二者结合,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我们也应该创新转移支付的方式,“先富带后富”—富裕地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鼓励两地政府的直接接触,因地制宜,同时节约了转移支付的成本,使转移支付更高效。地区间的这种直接互帮互助需要上级政府的有效督促和管理,协调辖区内不同地区间资金转移。
3.5.2调整转移支付分配方式和结构
矫正转移支付的分配机制:转移支付的规模因地区的情况而变,地区人口多的地方,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地区人口少的地方,适当的缩小转移支付的规模。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给予较大的转移规模;经济发达地区,减少转移支付规模。根据各地的特色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合理的安排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和结构。
[1肖翠仙.中国财政政策区域的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N].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3年6月(29).
[2刘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2):63-65.
[3]王蓓.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王蓓, 2015.
彭文珠(1994-)女,汉族,河南潢川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