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券,方寸之大,微不足道,却是一个时代百姓的生活真实写照,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昨天、今天,折射出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巨变!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首批工农兵毕业学员,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第一机械厂军工车间实习。说来也巧,半年以后,我休探亲假回上海,摇臂钻床上的师傅正赶上要结婚,于是乎,给我拉了一连串婚礼用品的单子,包括衣服、鞋帽等,委托我在上海购置。那年代,上海产品让人羡慕,争相抢购,我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拍胸脯做了保证。
回到上海后,才得知事情并不是那样容易。当时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年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物资极为缺乏,许多商品需要靠票券来调剂维持,购粮需要粮票,买肉要肉票,扯布要布票,还有什么油票、盐票、糖票、豆制品票、棉花票等等,就连买盒火柴也要购货本。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特殊票券,包括本文标题所说的工业券,用于购置奇缺或所谓高档的商品。这样的票券非常精贵,一是配发的少,二是一年发一回,所以沪上人家都特别看重工业券。
我为师傅购置的衣料、布匹等物品,依靠家里、亲戚、朋友帮忙,七凑八凑,总算凑齐了。但是,最关键的东西卡壳了,师傅结婚要穿的新华呢衣服和两双回力鞋,需要用工业券,数量还不少,家里已经拿不出来了。因为接近年末,该花的都花了,特别是两个哥哥相继结婚,各种票券基本花尽,父母和兄弟姐妹一点招都没有了。老母亲急得团团转,挂了吊瓶。我偷偷哭了好几回,感觉此事要泡汤,要影响师傅的婚礼。
农场的知青朋友来看望我,知道此事后,动员在沪的青年伸出友谊之手帮我一把。大家东凑西凑,为我送来19张半工业券。虽说只有19张半,其实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知青都是外地户口,是没有资格享受各种票证的,只能求父母挤出家里有限的工业券来帮助我,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可是,购置一件新华呢上衣和两双回力鞋,需要25张工业券,还差5张半。这5张半去哪里搞呢?关键时刻,我想起在外国轮船上工作的远房舅舅,他是国际海员,有特别待遇。当时正逢他在上海度假,我找到了他,一顿哀求,总算把舅舅打动。他用外汇券在外滩的海员俱乐部帮我购置了两双回力鞋,这才使我心中的石头落下了,长出了一口气。
事情过去40多年,每每想起,记忆犹新。可能这个故事让现在年轻人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也不能理解。可它确确实实发生在我身上,发生在那个年代。试想,连买件衣服、买双回力鞋都那么难,以小见大,其他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老百姓希望赶快结束物资短缺的日子,期待物质极大丰富这一天早日到来。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促进了大流通,全国各地一片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票证早已成为历史,成为收藏家的青睐之物,方方面面的翻天覆地变化,若不是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做梦都不敢想。
我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作为一名老党员,此刻,只能用筑牢信仰,不忘初心,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并把这种信念和心愿,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