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双语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在英语教学当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且学习如何使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播。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文化认同
一、民族文化与英语学习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表现出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认同面临各样挑战和威胁。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抛开了母语和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都对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1]
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任务是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灵活应用该语言的能力,但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首先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需要从英语国家各民族文化中获取知识养分,才能大大提高其文化素质及英语水平。在高等院校长达四年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热衷于追逐外國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以民族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意识。西方文化逐渐左右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很容易使学生的文化立场发生变化,对中国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大学生面临的这些种种文化困惑最终可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这无疑是与我们国家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2]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
1.英语学习与文化素质培养
本文从英语学习角度探究我国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认同变化状况。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小学有英语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之后,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或更多的专业学习时间内不仅课堂上大量接触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及获取一定量的英语文化输入,并且课下时间由于专业学习和兴趣培养的需要也会有相对大量的英语文化输入,并且方式多样渠道灵活,如通过网络、课外书籍、影视作品、电视广播、英语角活动、各类与英语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英语考试等。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播。”[3]
2.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4]
三、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1.渗透民族文化,规避削减性文化认同
学校教育和母语教育不同的文化导向,使得大学生的民族文虎教育往往不能在学校中得到继续,虽然当前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具有民族文化身份,但是大学生和民族文化已经疏远,多数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后往往对民族文化并无太多掌握。大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欠缺使得大学生在英语教育这个跨文化实践中自然也难以因民族文化了解而形成坚定的立场。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不仅要在英语教育中广泛了解英语文化,同时也需要通过民族文化的适当渗透,增进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其在英语文化的了解中同时也更多的认知自身民族文化,为其跨文化实践的民族文化立场坚守奠定基础。[5]
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融入文化教学,合理配置文化教学内容,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曾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学生会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保持跨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6]
2.加强学生翻译训练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翻译的作品如果能够让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才可视为成功之作。所以,译者须对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有很好地把握。同时,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文化意蕴的缺失牵制了翻译的水平。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译出高质量的作品。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7]
结语
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最终使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行为与文化内涵,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育须引进本民族文化的内容,提高英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8~9]
参考文献
[1]张泰琦,魏晓柳.国家认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4,03:106—111.
[2]岳永杰,张文彬.浅析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四条文化路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6:164—168.
[3]彭霞.高职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意义探析[J].亚太教育,2016,07:146—147.
[4]苏婷婷.中职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问题探析[J].时代教育,2014,20:95.
[5]郭焕平,任泉清.英语专业教育中中国文化的导入与文化认同[J].吕采学院学报,2014,05:80—82.
[6]孙曼.当代教育技术下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导入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21:114.
[7]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30—34.
[8]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07:36—42.
[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
作者简介
黄文泓(1986.10—),女,籍贯:江西高安,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