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庚华
摘 要:学校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艺术素养、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强德育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真正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趣味田径体育运动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目前来看中学生的体育情况仍然不是很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地方学校原本不够重视体育,认为体育是副科,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还有一些少数学生是因为身体素质相对差,运动能力低,有自卑感;大部分学生因为对传统的体育器材不感兴趣,而直接影响了练习的积极性。那么有没有更好的体育运动方法改变这种现状呢?让“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1]
众所周知,高中体育课比较多的是田径,球类,发达地区还有游泳课。早在多年前,国际田联就提出了“趣味田径”运动,我们如果把趣味田径引入到高中的体育课中会怎样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2]
一、提升孩子们的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根据高中学生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好奇心强等身心特点制定的田径基本项目,大多是以游戏、比赛、团队参与的形式进行,迎合了高中孩子的心理特点,激发其竞争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趣味田径”项目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场地,利用趣味器材本身丰富的色彩,配上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们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小组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加上教师鼓励性的语言、竖起的大拇指、赞赏的微笑等方式使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信,为提高速度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3]
二、有助于发展个人能力
趣味田径的特征是采用简单易学,多种多样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以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进行练习,强调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全面发展,每一项都专门设置了很多辅助练习方式,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800米跑是体育教材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一个主要达标项目,也是提高速度素质的手段之一。因此实验中,我们在教学“少儿趣味田径”项目的同时,将 800米跑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对速度素质的敏感期,通过趣味田径的练习内容提高速度素质。如用趣味器材“锥形小标记”辅助练习跑的频率;用“速度阶梯”的游戏,让学生在加快频率的基础上不能踩到趣味绳套,提高落地的準确性。
高中体育课不应该单一化,而应该多元化发展。除了趣味田径之外,还应该多引入球类运动,高中的孩子正值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正是他们热爱球类运动的时候。如果我们多引入各种球类运动,我认为至少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首先丰富了高中孩子的业余生活,尤其是男孩子。更会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其次,学校如果多组织各种球类赛,能很好地增强高中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孩子们的信心,再次,球类运动和球类比赛,能更好地增强孩子们的体质。
学生最有可能得到锻炼保证的时间只有学校体育课程,现在的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缺乏一种勇于担当和克服的勇气与信心,这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没有形成自觉主动的习惯有很大关系,而体育锻炼的缺失是其中很大的原因。
以上几类运动,都需要学校具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体育老师,同时也应该要有保障机制。在选配教师时向体育学科倾斜;引进省内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充实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定期邀请郑州市体育部门选派的优秀教练员到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指导学生课余训练或直接带队,帮助学校提高训练质量。
体育也是一种教育,体育关系后代的未来”必须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因此,体育融入教育成为正常的教学科目,不仅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必然。既然升学的指挥棒客观存在着,那么将体育课分数纳入升学成绩中来,应该是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一剂良方。当然,我们并不希望看到由于体育分数纳入中考成绩而产生出新的课外辅导内容,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要将学生们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锻炼的动力自然会从孩子们的天性中被释放出来。
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要想成长成才,不仅要有好成绩,更要有好身体,健康的体质是孩子们未来追逐梦想的基石。这一工作使命神圣、任重道远,抓不好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就是渎职。[4]
参考文献
[1]曹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3(09).
[2]唐军.科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体育科技. 2010(01).
[3]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7(08).
[4]宋继新.论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新结合[J].体育科学. 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