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蔚 刘玉兰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机会、实現技术创新、丰富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以及我国宏观金融环境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外部因素导致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在立足于融资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融资难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融资;建议
一、中小企业融资概念
1.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的界定,大多数国家都是按数量标准划分的。数量指标主要包括职工人数、入股资本、资产总值等。由于经济环境、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各国在从量的角度界定中小企业时选择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国会2001年出台的《美国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而欧盟规定雇员人数在250人以下且年产值不超过4000万埃居、或者资占年度负债总额不超过2700万埃居、且不被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持有25%以上的股权。
我国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国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所有形式的企业。
2.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
融资顾名思义为资金融通,实际中的融资大多是企业经营者依据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企业用于未来经营发展的预期需要,然后从某些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向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的行为和过程。
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各不相同。从融资主体来看,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大类。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和运行过程中的剩余价值,主要由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的资金来源于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外源融资中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直接融资是指在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下,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的单位直接进行相互协议。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将资金盈余单位的闲置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单位的过程。
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本少,资本积累能力弱,再加上我国现有资本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从债券和股票市场吸取社会资金,风险投资资金及境外投资资金更是难以进入中小企业。与美国、欧洲国家等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自我融资比例过大,自我融资比重高达90%以上,而民营企业的银行信贷不到7%。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短期融资难度低但融资成本高,长期资本严重缺乏
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中小企业可以从与其有紧密关系的商业合作伙伴处获得大量短期信用和其他短期贷款。但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开放的仅仅是短期信贷业务,政府也无法长期扶持一个企业的发展,企业最需要的长期权益资金和长期债务资金难以获得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具有风险高、收益低和流动性管理困难的特点,商业银行出于对贷款安全性和自身经营利益的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使得中小企业大大提高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
2.主要以内部融资为主,但自筹能力低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很多成立的时间较短,外部融资所需要的信用记录和财务报表并不太齐全,难以取得银行和外部投资者的信任,只能依靠内部积累。特别是在创业初期,我国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款或从民间集资等非正式融资渠道筹资。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内部融资均占据融资方式比例首位。尽管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这一比重从92.4%减少到83.1%,但相比起世界各发达国家来看,比例仍然居高,我国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占融资总额平均达到了90%左右。
3.直接融资规模小渠道窄,资金供给来源单一
尽管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成功推出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提供了新的渠道,但由于受到延续于主板的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和市场规模的限制,许多中小企业还尚未能完全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据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有98.7%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3%左右。由此可见,直接融资渠道窄规模小导致的资金来源单一,阻碍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成因
1.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计划,不重视自身留存收益,积累意识差
企业在进行内部利润分配时“重消费、轻积累”,自我积累意识薄弱,缺乏长期经营思想,很少将自有资金投入到再生产环节、开发新产品中。
(2)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基础薄弱,经营风险大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私营企业,家底薄弱,基础资金不足,企业规模通常较小,因此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足,缺乏技术创新,造成了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融资时难以得到外部金融机构的信任和认可。
(3)中小企业信息透明程度低,面临信用缺失
信用问题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部分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标准,信息透明度不高,企业信用等级低,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面对融资难问题往往有采用逃债、废债、做假账等手段的嫌疑,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和品牌意识,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企业内部财务的真实信息,增加了贷款审查难度和贷款交易成本。
2.外部因素
(1)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体系缺乏,融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虽然也倡导扶持中小企业,但现实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而相对符合中小企业规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又因为实力普遍薄弱、融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长期需求,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目前约束企业内部管理、市场行为的专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约束力度不足,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平等的市场准入、企业债券、股票上市、银行贷款融资等条件。金融法制不健全、法律执行环境差也造成了相应的问题。
(2)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只有短短十几年发展历史,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而且提供的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也远无法满足需求。而且民营担保机构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担保的损失分担与补偿制度尚未能成形,也较大程度的限制了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1.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产品方面进行创新
尝试选择性贷款,就是银行贷款的同时签订协议享有一定的选择权,即银行可以选择让企业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也可以在行权期限内,通过事先约定的某种形式,将贷款的债权与股权进行结合或转化,使银行可以分享企业成长后的溢价收益的一种产品。这样可以增加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就是减小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现不少银行都在探索新的融资产品,例如“1+N”供应链融资产品等,可以增加创发。
2.股份制银行利用比较优势服务于中小企业
股份制银行在中小城市也设立分支机构,相对灵活的运作机制,较简易的审批流程,可以针对不同中小企业“因材施教”,不同的經营运作状况设立不同的融资项目;股份制银行有其独特的手段方法控制风险,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当然中小企业业务的拓展,也是银行寻求新的盈利方向。
3.城市商业银行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合作伙伴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地方经济,一般有着规模不大、经营灵活,且贴近市场的特点,与中小企业的特点特别吻合,同时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不太明显,属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使得合作理念上的趋同,更加便于形成合作联盟。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共赢的局面。
4.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努力拓展中小企业
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机构的贷款业务,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卓有成效。有些信用社开始主动上门了解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树立让利于企业的理念,优惠小企业贷款利率,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并且还采用优惠利率,例如广西农合机构为小企业贷款的利率,由过去基准利率上浮50%-60%下降到上浮10%-30%,从而吸引和稳定优质小企业客户,增大了信用社的市场份额。
5.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可以结合经济现状,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预算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融资担保体系的投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预算制度;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和成长,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通过向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援助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初创、技改和出口资金的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1]Barbosa, E.&Moraes;, C. Determinants of the Form's Capital Structure: the Case of the Very Small Enterprises. 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 2003.
[2]Berger and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Economic Journal, 2002.
[3]王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4]许崇建.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对策[D].山东大学,2013.
[5]武刚.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局和出路[J].企业导报,2011.
[6]陈远新.典当与中小企业融资[Z].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