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扬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书写《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这一作品的过程。通过叙述、比喻等手法加以阐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仙”李白,以及他只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独登城西楼观景时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李白;诗歌;秋夜
那是开元十三年(735年)的一个秋天夜晚,寂静无声的街道上,一个挺拔俊秀的身影悠然地行走在街巷间,这身影中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有郁郁不得志的不甘;有冷落秋夜的孤独;还有一点点对于如墨夜色的热爱。这个身影,就是我们的大诗人李白,这一年,李白24岁。
他刚刚到达金陵城,在这样寂静的夜晚,本该熟睡的时刻,他却独自徘徊,难以入眠。于是便走到了金陵城的城西楼,(城西楼也叫“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他登上这座观景楼,登高望远,越往上走,就越发觉出秋夜的凉风习习,这风毫不遮掩地钻入他的衣袖,他的内袍,甚至他的发丝深处。凭栏远眺,他在这冷冽的城楼顶上,看到了吴越一带的秀丽山水,为何会在此时此景看到吴越呢?这与李白性格大有联系,一个不喜纷争,不事权贵之人,在这寂寥孤单的秋日夜晚,自然是要观望那心之所向且美好僻静的隐居之地。
这时,他低头看到秦淮河中映照出的白云、城楼在微微地晃动,他抬头又看到了露珠在漆黑的夜色中悄然凝结,在月光的照耀下,仿若珍珠般晶莹,就好似是从月亮中滴下来的一样。他不禁感叹道,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景色呢?心头的郁闷也在这景色中消解大半。
站在这观景台上,有一轮明月相伴,有秋风飞舞,看着这个寂静无声的城市,看着这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时刻,李白不觉地站了很久,他想自己所处的环境,他想着知音难求,他想着世间千变万化,他想着生命的奇妙,他想着何处才是自己真正的归途?但是他又想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古往今来满腹经纶,踌躇满志之人也皆是如此,因而顿觉释然。再看面前水面波光粼粼,内心似乎也平静下来。
南齐著名诗人谢道韫曾说过,“澄江静如练”,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如今面对着秦淮河的碧波,才发现此言不虚,江水悠悠荡荡,與洁白的丝绸又有什么区别呢?自己如今理解了其中真意,欣喜之情也便油然升起。
于是,一首七古在他的胸中跃然而出,夜更深了,这位24岁的天才青年就着月光走回到居住的驿站,路上间或一两家灯盏,几声狗吠,伴随着这个青年的悠然脚步声。
到了驿站,李白拿出纸笔,挥毫即出的七古《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前路漫漫,不知道未来的路能否有人感受到他今天所感受到的孤独落寞,又是否有人能够体会到他在这个秋夜所看到的美景。
当我们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无法安眠时,是否会看到一座城市寂静中的魅力,又是否能搁下心中杂念去静静地品味这座城市。夜晚中的城市霓虹灯闪烁,在这灯光中夹杂的却是整座城市不屈的魔力,它在白天照耀我们,它又在黑夜中使我们得到休憩。生命充满荆棘、坎坷,但同样充斥着明媚美好,豪中见孤崛的李白能看到“澄江净如练”的美景,相信我们于困境之时、于寒凉之夜,也同样能感悟此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