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从袭
现在,每一位教师都在谈论课堂的师生互动,每一节课都在运用互动,课堂显得非常“热闹”。
互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独具慧眼,就能巧妙地抓住课堂中互动的生成时机,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教师常常缺乏对学生生成的资源的深层次的思考,而白白浪费了课堂互动中许多有用的可开发的资源。看上去学生回答很踊跃,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实际对学生的作用不大。
下面是一次听随堂课课堂中的一个片断:
教师出示题目:
(1)栽了4行杉树,每行24棵。——————?
(2)栽了3行扬树,每行20棵。——————?
师:根据条件你能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
生1:共有多少棵杉树。
……
师:谁能把两个题目综合成一个题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的题目:
少先队员在山上植树,栽了4行杉树,每行24棵;栽了3行扬树,每行20棵。————?
生:我能提一个问题。(作者注:注意这时学生的思维)
师:有什么办法,让老师一看便知道题中有什么条件呢?
(小组讨论)
师:谁有什么办法?
生:画图。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生1:杉树:———— ———— ———— ————
每行24棵
扬树:??———— ———— ————
每行20棵
师:自己能说说自己画图的意思吗?
生:
师:自己能提出一个问题嗎?
生:载的杉树和扬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能说出怎样思考的吗?
……
评析:在上面的片段中,学生看到老师出示了条件后,第一影象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其中一个学生举手想提出一个问题。但这时老师像没看到、也没听到,只管按自己的思路把学生引导到分析条件上。因为教师设计的目的主要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条件,以便引出老师想要的线段图,但学生不一定完全按教师的思路,学生从自己的思路出发,想到的是提出问题。这时,教师设计的思路与学生课堂中反馈的思路有冲突,而这位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反馈信息是否对自己原有的思路有用,及时地对自己的思路加以调整,而是从自己的原有思路出发。从课堂实录来看,学生前面想提的问题,就是后面教师要用的问题。这样不但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白白浪费了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所以教师在那个环节中的处理是缺乏对学生反馈信息的认真思考,没有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课堂。而在后面又让学生提出问题,显得有些勉强。最好的做法我认为学生想提出问题,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分析的,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有效互动的课堂过程应是教师的思路与学生思路的一种不断融合的过程,只有教师自己的思路来得开阔,同时又能不断地整合学生的思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证课堂的顺利实施。否则,即使学生出现了许多好的资源,教师也不能及时地抓住契机,把资源开发,放大。放大学生的有效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及时地抓彩。抓彩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及时地抓到彩,没有一定的教育机智是抓不到,也是抓不住的。而教育机智的积累、增强,我们一般的教师怎样做?要靠自己的多思与反思。只有课前的多思,课后的反思才有意义。课前的多思体现在对教材、学生的深入钻研上。
下面是一次教学研讨课上的一个片段:
课堂片段(3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学乘两位数):
出示:买一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师:大家能根据题中已知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吗?
生:能——
(抽一生列在黑板上)
24 × 12 = 288
(右边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后的板书补充)
……24*2=48
……24*10=240
……48+240=288
老师的本意只是让学生列出算式,而不要求算出结果,可是这个学生不但算出了结果,还正确列出了计算的竖式——这正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与老师这堂课预设的方案是不相吻合的。这位老师却并没有慌张,而是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竖式计算方法是正确的,然后巧妙地以几个问题引导这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做题思维的过程:
师:你为什么要用乘法式子来列式?
竖式中的“48”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为什么“48”的末位要与个位对齐?
竖式中的“24”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为什么“24”的末位不是对着个位?
最后为什么还要把原来的两个积加起来?
… …
在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要求其他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这样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思维过程之中。这样老师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是这个目的不是老师自己“讲授”出来的,而是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的。这位教师对这一课堂“意外”的处理既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显示了教师高超的“导”的技巧。
如今,追求课堂教学的互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了,但是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互动起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我们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是准备得再充分的预案也囊括不了的。因此,我们除了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抓住“意外”的互动生成时机,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这样课堂教学互动才能不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