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 钱文华
摘要: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基层党组织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联系群众工作的前提,将增强联系群众的意识作为自身思想建设内核,建立稳定的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有利于做好组织服务功能建设,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集思广益共建美丽中国。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联系群众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219-04
一、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必然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一直深受唯心史观的影响,唯心史观可分两种,一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主观唯心史观,一种是主张某种客观精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唯心史观。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方面,将精神因素归结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忽视了背后的物质力量,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过分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言之,唯心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或某种神秘力量推动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离不开当时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而用唯心史观蒙蔽广大人民这一重要因素。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人是一切物质力量的生产者,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是某个超级英雄,更不是神和上帝,而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切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本身是推动这一切发生的原始动力。而这些改变并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些人所决定的,唯物史观明确告知我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
只有联系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取胜法则,自成立之日起,党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由弱转强,由强而胜。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而开展工作,而且也是继承发扬党在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基层党组织把工作深入到普通群众之中,与群众密切交往,走进人民心里,成为联系群众的排头兵。
(二)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要求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马克思,向来重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于德国解放问题,马克思说道:“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这段话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关注人、注重人的思想,也可以看出他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联系群众的思想。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一直给予马克思莫大的支持与信任。恩格斯的文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他深入工人群众当中,与工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身经历的结晶,这也给无产阶级政党以启示,要想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全凭经验和知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有在人民群众的身边才能够切实感受到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才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在谈到关于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有何不同之处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2]这里强调的是:在共产党人心里,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共产党组织没有任何特殊的原则,所有的无产阶级都是一家人,没有民族种族之分,没有特殊利益之分,共产党人将会为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产党组织是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联系的组织,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联系群众的理论。第一,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下,人民依然过着被奴役的生活。“要向群众说明: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因此,当这个政府还受资产阶级影响时,我们的任务只能是耐心地、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特别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说明他们的策略的错误”。[3]这里列宁想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清楚,人民群众由于自身以及其他外部原因会被临时政府的花言巧语所欺骗,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决不可就此放弃群众,反而要更加努力地站在人民切身需要的角度向人民说明情况,让人民群众看清临时政府的真面目。第二,密切联系群众的政府才是合格的政府。列宁十分关注农民,在他的领导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证广大农民的利益,列宁坚定地认为政府只有实行这些措施,保持同广大人民的联系,才是合格的政府,否则就是反人民的政府。
(三)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宝
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村改编”实行支部建在连上,是基层党组织在部队中联系群众的创举。次月,毛泽东率领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经过艰苦斗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建设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通过土地革命,贫苦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地主的压迫,通过根据地建设,中国革命有了稳定的后方支持,中国革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群众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首先,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党的巨大贡献。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总结了党的五个优点,其中一点就是“有好的人民,人民对我们党有最大的信赖”。[4]他高度评价人民是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的人民,他们顾大局,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党有莫大的信心,“我们不依靠人民,不走群众路线,是毫无道理的”。[5]其次,邓小平重视党的高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紧密。他曾在给高级干部讲话时指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条件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局面是多么的艰险,为什么总是能够渡过各种困难局面,就是因为我们的干部、党员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但是现在各方面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却对党有很多的意见,“这确实同我们脱离群众,特别是同高级干部脱离群众有直接关系”。[6]“我们脱离群众,干部搞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7]所以邓小平要求党员干部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不要把问题归咎到外部环境,要从自身找问题,想对策,“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要靠我们老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奋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关于如何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习近平将落脚点放在党员干部身上。首先,突出人民立场的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9]其次,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导致严重脱离群众的情况出现,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反应强烈,习近平提出党内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时刻警醒自己,群众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源泉和力量保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10],党员干部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最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重塑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党员干部在金钱面前丧失了自我,贪污腐败造成空前巨大的恶劣影响,人民群众对此问题深恶痛绝,如若长期如此下去,党与群众的关系必将渐行渐远。令全国人民都感到欣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打击各种腐败,老百姓通过媒体清楚了解到许多“老虎”“苍蝇”落马,接受法律审判,他们切实感受到党中央的治党决心与取得的成效,加深了对党的信赖。
二、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前提
政治方向是路标,是灯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做好联系群众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一直信任人民,依赖人民,为人民着想,善于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发挥广大群众的巨大力量,才能使工作见效。
第二,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大任扛在肩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有8900多万党员,党员人数逐年增涨,但是对入党的要求却丝毫没有放松。如要追求进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大家庭的一员,首先要在思想上入党。如果党员在思想上并没有认同和信任党的主张,仅仅是为了入党而入党,那是极其危险和可悲的,党员心中要有人民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基层党组织作为和广大群众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的组织,须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记在心间。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采取种种切实有效措施,我国各方面发展呈现出新局面,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政治生态愈发清明,文化实力逐步提高,社会和谐有序,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都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联系群众工作,善于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发挥出来,形成每个人都为更好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局面,中国梦的实现是可期待的。
(二)增强联系群众意识是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内核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党的各项政策传达至每一个普通人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协力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肩负着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桥梁和纽带的重担。思想决定行动,基层党组织做好联系群众工作,当务之急就是增强联系群众的意识,从内心深处信任人民,热爱人民。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人民努力奋斗出来的,既然如此,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要引导好人民,就要具有发自内心信任人民、热爱人民的真诚。以前人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某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待群众态度傲慢,不耐烦,工作效率低下,互相推诿“踢皮球”。但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治理贪腐,对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问责,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但是要彻底根治这种疾病,光靠外力是远远不够的,否则外力一旦减弱这种现象又会死灰复燃,要想解决问题还得从内部从自身突破,基层党组织更是如此。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应坚持人民立场,从内心深处信任人民,真正关心热爱他们,以真诚换真心。假如不关心人民,脱离人民,结果只会使人民远离,必将危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
(三)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是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基础
第一,建立走访群众机制,拉近党群关系。走访形式对于拉近党群关系是最直接有效的,其重要特点是基层党员干部在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积极了解民生。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党员干部在走访中要以实为本,切实了解群众的生活工作状况,而不是摆花架子,走过场;二是党员干部要投入极大的热情,防止“为了走访而走访”的现象出现;三是要有“售后服务”意识,走访不是目的,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才是根本,定期回访了解群众满意程度,不到位的地方及时补缺补差;四是强调广度与深度,党员干部都要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走访对象也要争取覆盖到每一个普通人,对民生的了解要更加深入,不可流于表面。
第二,建立权益保障协调机制,解决问题纠纷。党员干部必须明白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生活,生活得舒心美好有尊严,所以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时要为老百姓的权益着想。一是建立权益保障制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基层党组织将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重点,针对群众利益被侵害事件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给群众满意的交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及时处理群众间、党群间的纠纷。针对群众间的各种纠纷,党员干部首要的是公正无私,不得偏袒任何一方,积极居中调解,找出根源所在,拿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意见。针对群众同党员干部间的纠纷,党员干部切忌态度强硬,应该积极教育引导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使群众的思想转变到与党的工作一致方向的轨道上来。
第三,建立民意反映协商机制,积极吸收意见建议。基层党组织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联系群众工作中善于发现群众的优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给群众创造发挥价值的机会。一是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会,积极倾听群众声音,人民群众是处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各自领域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启示;二是积极举办社会听证会,基层党组织积极将工作决议进行社会听证,能第一时间得到来自群众的真实反馈,有助于对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差;三是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党组织的重大决策,有利于群众了解我们党在做哪些工作,执行情况如何,同时对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
三、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定要将“服务”贯彻落实。党的老一辈领导人和革命家深知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伟大创造力,他们积极联系群众,与人民打成一片,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先,革命事业才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取得胜利。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项条件都变好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在金钱利益面前坚守住初心,陷入了腐败的深渊,以金钱利益为办事准则,更别提积极主动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了;一些领导干部过上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美其名曰平稳不犯错,实则毫无作为,停步不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既不腐败,也想有所作为,但就是融入不了群众当中,在人民面前總是“高高在上”,摆花架子。这些人已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将工作转移到加强服务功能建设上。
第一,做好基层人民向党的领导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送信人角色。有些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缺乏、工作缺位,导致人民的诉求、反映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回应或满足,这种事例依然存在。当老百姓上访时,基层党组织便派干部千方百计阻拦,引发党群矛盾,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由此,基层党组织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工作定位,提高党性认识,深刻体会党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提高服务意识,当好向上一级党组织或有关部门传送民意的“送信人”。
第二,做好党组织对人民群众普及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角色。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如何传达至每一个人,这其中就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努力工作,如果基层党组织缺少服务意识,抱着敷衍的态度去工作,那么普通老百姓对党的方针政策就没有深刻的体会,会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这点在农村尤为重要。相较于城市,农村经济条件不发达,地理环境偏僻,对各种消息的接受速度慢,即使现在农村各方面条件都越来越好了,但如果没有对这些信息的专业解读,老百姓还是不知道或一知半解,这些方针政策根本贯彻不到农民当中去。总而言之,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向老百姓宣传解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当好“宣传者”,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好党的政策。
(二)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物质条件提高了,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参与政治的意识增强成为一种趋势。以前生活水平不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对于参与政治生活的概念不强,更注重的是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争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更大的成绩,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参与政治的意识淡薄、能力不高,主人翁地位就体现不出来。当前,在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有了普遍提升的同时,党正带领人民奋斗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人民参与政治的意识有必要得到加强,当然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基层党组织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加以引导,帮助人民群众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在工作中体现出主人翁地位,启发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提升参与政治的能力。
(三)有利于集思广益共建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美丽”一词首次成为国家建设的标准。第一,美丽中国离不开和谐的党群关系。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代表,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频繁的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基层的党群关系不和谐,党员干部瞧不起人民,在人民面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理会人民诉求,人民就会远离,在这种情况下,党就可能失去牢固的群众基础,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后果。基层党组织必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并在工作过程中强调奉献精神,将联系群众落到实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与人民打成一片。第二,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实践出真知,每个人努力工作必然对自己的领域比别人有更深的了解,基层党组织应开言纳谏,积极引导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作出新的成绩,鼓励群众从自身角度为社会更好的发展建言献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持之以恒地奋斗拼搏,每个人都为更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社会必将有更好的发展,人民必将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13.
[3]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4][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301.
[6][7][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230.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4):3-10.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