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范国华 马娇娇 舒朝楠
摘要:会宁县皮影戏作为一种以民间艺术形式存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因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落后以及传承内容老旧,使得会宁县皮影戏的发展步履维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前会宁县皮影戏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会宁皮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会宁县 皮影戏 传承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62-03
皮影戏不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流传于会宁各乡镇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会宁皮影戏“灯影腔”也作“影子腔”,秦腔、眉户兼而有之,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造就了会宁皮影的独特魅力。因其别具特色的音乐曲调和表演风格,被列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会宁县皮影戏的表演时间和影响范围均日益缩减,皮影市场狭小,收入微薄,皮影发展举步维艰。据统计,目前会宁县共有10个皮影戏班,12名表演艺人和4名雕刻艺人[1],其中演员多以五六十岁的老人为主。几十年来,尽管地方政府在皮影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自身局限性影响,散发着传统文化魅力和意蕴的會宁皮影正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因此,研究会宁皮影戏传承面临的困境对会宁皮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结构式访谈法对会宁县部分皮影艺人和政府工作人员就会宁皮影戏传承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访谈,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会宁县皮影戏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当前,皮影戏传承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于皮影戏传承后继无人、皮影传承方式落后和皮影传承内容老旧三个方面。
(一)皮影传承后继无人
皮影传承后继无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承者缺乏。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化大潮来临,年轻人兴趣爱好发生变化,加上会宁皮影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剧目缺乏时代感,使皮影戏逐渐不被广大年轻人所认可,更不愿意去学习这门枯燥的传统艺术。另一方面,由于皮影戏市场日渐衰落,演出收入甚微,缺乏人才吸引力,年轻人追求学业文凭,进而导致了皮影后继无人。成家班班主成定余现在有三个徒弟,他的儿子,主要负责皮影唱腔,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工作,只有节假日偶尔回家学习,另外两个继承人是他的外甥和侄子,利用寒暑假学习皮影制作。二是皮影戏传承人缺乏。会宁县的皮影戏表演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皮影艺人认为这是家族流传下来的技艺,不愿意将其传给外姓人,使得即便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皮影戏也师从无门,从而导致皮影传承后继无人。
(二)皮影传承方式落后
当前会宁皮影戏的传承方式大多沿袭传统。第一,从皮影表演的传承方式上看,现在的皮影艺人大多都是从小跟着家族戏班成长起来的,在四处演出的过程中跟着老艺人学习唱腔、捉线子,再通过自己练习,逐渐登上舞台,成为一名皮影艺人。牛山皮影戏班艺人牛东亮说:“他从事皮影表演十年了,小时候放学就跟着戏班,耳濡目染,慢慢学会了鼓、二胡等乐器”。当会宁皮影传承还停留在口耳相传的时候,黑龙江望奎皮影戏,已经通过数字动画的表演形式将剧目中的精彩部分集中重现,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新媒体的媒介平台,将古老的皮影艺术以鲜活的面貌重新展现在公众视野。[2]第二,从皮影剧本的传承方式上看,会宁县现存的剧本多为老艺人的手抄本,还有一些剧本没有文字记载,仅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之中。当前皮影艺人年龄结构老化,如果不对剧本传承方式进行灵活创新,仅存的文化遗产将随着老艺人离世而流逝。第三,从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看,当地皮影制作材料是牛皮,但是牛皮的成本高,影人制作过程繁杂,制作流程长,皮影制作传承之路艰难。皮影制作者成定余说:“皮影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懂行、懂戏才知道怎么做。制作一套完整的皮影,大概要耗时一年多甚至两年”。这种纯手工的皮影制作方式虽然更具艺术性,但耗时长、成本高、浪费资源,而且皮影戏的制作对皮影制作者的技术要求特别高,传承比较困难。
(三)皮影传承内容老旧
皮影戏传承内容老旧主要表现为皮影戏剧目老旧。现存剧本多以先辈留下的历史题材为主,缺乏创新力。据皮影艺人介绍,现存的皮影剧目均以历史故事为主,如为人们所熟知的《二度梅》《杨家将》《唐王游地狱》《桃园结义》等传统剧目,剧本类型主要有家族戏、朝臣戏、教化人的戏和还愿戏。全县现存各种剧本300多册,剧目140多个[3],主要用于逢年过节还愿、祈福、敬神等,反映近现代群众生产生活的剧本十分稀缺,在内容上难以引起青少年共鸣。
二、会宁县皮影戏传承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人员外流对皮影戏传承的影响
1.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皮影传承的影响
会宁县作为一个农业县,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供养家庭,青年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涌向大城市。据统计,自1985年会宁县开展有组织的劳动力输转工作以来,累计输出劳动力204万人次[4],富余劳动力转输,不仅造成了农村皮影戏人才外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也减少了青年人接触皮影戏的机会,使得皮影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更加突出。
2.外出就学对皮影传承的影响
《会宁年鉴(2015)》显示,2015年会宁县17周岁初中教育完成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25%。[5]然而,教育的发展促使学生外出求学,对会宁的皮影传承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进入城镇中小学就读。许多父母意识到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希望孩子能借助高考走出大山,改变家庭经济现状,进而选择将孩子们转入乡镇或县级学校就读,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家庭压力致使青少年根本无暇学习皮影戏。二是随着高考改革和各大高校扩招,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城市。因此,外出就学也导致了当地皮影戏人才流失,对皮影戏的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3.城镇化对皮影传承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镇人口增多。据统计,2015年会宁县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年17.25万人增长到2015年年底的60.3万人。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主要依托农村的风土习俗而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城市娱乐方式,不仅导致皮影戏传承人数急剧减少,而且导致皮影戏的观众群也在明显下降,城镇化过程中皮影观众群体的流失加剧了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难度。
(二)资金不足对皮影戏传承的影响
1.皮影演出市场狭小
皮影演出需求下降,导致皮影市场萎缩。调查中发现,2000年以前,每年春播时节,农村都要请皮影戏班举行演出,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丰收结束后,要举行庆贺演出,俗称“还愿”戏。其他时节,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庙会等传统民间习俗中,皮影戏也必不可少。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皮影戏表演在大部分时节消失。除了还愿、敬神以及政府调演等必不可少的活动以外,皮影戏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皮影表演时间大大减少,皮影表演市场日益萎缩。皮影戏市场狭小,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导致很多人不愿专职从事皮影演出,影响了皮影传承。
2.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会宁皮影戏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要受到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会宁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文化馆虽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除了给予皮影戏班正常的表演费用之外,从未对皮影戏班提供其他资金支持,皮影戏的支持资金均由省政府发放。经调查发现,除省级传承人每年收到省级政府5000元的资金支持外,其他人均未得到政府的相关资金支持,且这项资金属于传承人个人津贴补助,并不能作为皮影戏班的发展基金。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致使当地皮影日常发展资金缺乏,无法在传承方式上开拓创新,同时,难以吸引感兴趣的皮影传承者。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资金支持不足,皮影戏班无法创新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方式,只能沿袭传统。其二,随着皮影市场的萎缩,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间接影响了群众对皮影戏发展的信心,使得那些感兴趣的皮影传承者和皮影继承者看不到皮影戏的未来,加剧了皮影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技术进步对皮影传承的冲击
随着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论是皮影戏传承人、皮影传承方式还是传承内容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皮影戏方言较重,言语枯燥,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人的话语方式,皮影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失去了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阵地,皮影戏的传承也越来越艰难。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传媒工具的迅速普及,农民的休闲娱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观看各种艺术节目,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便不再是新时代人们的宠儿,年轻人不爱看,对此无兴趣,老人们也很少像过去一样兴致勃勃,使得这种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古老影戏成为“弃婴”。[6]第三,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皮影制作机器已经出现,还停留在纯手工雕刻阶段的会宁皮影不仅在皮影制作效率上抑制了皮影的发展,而且受制作成本高与演出费用低廉的影响,传统的皮影传承方式受到挑战。
三、对策建议
对会宁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对传统皮影的收集、整理、保存方面,而应该利用丰富的资源,创新皮影戏的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将青少年群体发展作为皮影戏传承的主力军,让会宁皮影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一)多途径培养皮影传承人
首先,会宁皮影的传承要从加强现存皮影艺人的保护入手,除了收集、整理、保存现有的皮影以外,应该提高民间皮影艺人的专业素养,例如,邀请皮影研究专家、教授等为皮影艺人授课,提供专业化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指导,让皮影传承有路可寻。其次,与艺术类院校建立联系,成立皮影愛好者协会。面向各大艺术院校招收皮影爱好者,成立高校皮影爱好者协会,成立全国皮影协会联盟,组织全国各地皮影爱好者,开展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一些有关皮影戏的活动,例如,皮影知识竞赛,皮影艺术交流会和皮影表演等。在学生群体中加强对皮影的宣传,让大学生多途径了解皮影戏的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最后,在艺术类高校开设皮影选修课,让广大学子进一步了解皮影戏的前世今生,挖掘高素质的潜在皮影从业者。
(二)政府要加强对皮影戏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一,坚持皮影下乡演出。政府出资赞助,让皮影戏班经常进村入社,坚持下乡进行公益演出,展现给群众最新的剧目成果,扩大会宁皮影的影响力。第二,政府支持成立皮影戏传承的非营利性组织。随着人类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政府已成为有限政府,成立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的非营利性组织,号召广大志愿者与组织会员促进皮影戏的大力传承。第三,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制定并完善会宁皮影戏传承的政策法规。如制定传承人的认定要求、奖励机制及福利待遇等,促进皮影传承工作的规范化,稳定化。第四,采取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回乡传承发展皮影戏。
(三)加强皮影戏的市场化推广
首先,使会宁皮影戏的推广网络化。利用社交平台——微博和微信建立皮影文化宣传的公众号,将皮影剧目制作成小视频上传至互联网,借助电影、动画的制作手法对皮影进行深加工,使其符合当代潮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皮影的宣传度,而且有利于皮影戏更好地融入市场。其次,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实现皮影制作批量供给,不仅可以降低皮影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制作效率。最后,将会宁皮影与会宁红色旅游业相结合,创造额外收益。如:在会宁红色旅游中开辟会宁民间传统文化专栏,每天为游客提供定点皮影表演,既可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能提高皮影知名度;在红色旅游景区售卖当地艺人纯手工制作的皮影纪念品,可以增加皮影的额外收入,为皮影传承提供一定资金积累。
参考文献:
[1]会宁县志办.会宁皮影戏源流[Z].2017.
[2]闫子飞,贾子元.新媒体语境下皮影艺术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15(2):110-112.
[3]会宁县人民政府.会宁皮影传承与发展[Z].2017.
[4]姚继东.会宁劳务输出鼓起百姓钱袋子[N].每日甘肃,2014-03-12.
[5]会宁县人民政府.会宁年鉴2015[Z].2015.
[6]王蕾.山东皮影传承人的生存状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4:31-3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