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海, 翟 璐,刘 康, 韩立民
(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发展中心,山东 青岛 266237;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3.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4.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71;5.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和贸易通道。近50年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将海洋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海洋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强化,我国以海洋资源和空间开发为主要目标,逐渐发展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12个主要海洋产业,并联动发展了若干海洋关联产业,形成了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海洋经济。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波动。“十二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较“十一五”期间下降约5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9.5%左右,近5年来变化不大,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未能充分体现。主要海洋产业分化比较明显:受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势头放缓,海洋油气业大幅下滑;海洋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将海洋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领域,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与示范意义。
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海洋是青岛经济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青岛市一直将海洋经济作为发展重点。特别是2011年以来,青岛市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有力推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但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困境,也有青岛的自身特点。因此,对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和措施,不仅有利于青岛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海洋名城建设,也可为全国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提出的战略任务,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指向性,主要侧重于指导经济运行实践。因此,有关理论主要集中在国内,且随中央方针的推进而变化和演进。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
“新动能”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件是在2015年3月。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根据习近平论述,是指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进优势的引领型发展”。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提出,“着力促进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对新旧动能转换作出了具体的阐释:“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发展新动能,一是必须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也要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二是要推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把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大力补上短板,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更高水平上供需结构的匹配和优化。三是不仅立足国内市场,也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学术界对新旧动能转换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开始于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迈入新成长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甚至趋于消失,需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7]。从供给层面看,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本红利将构成新增长动力的基本要素;从需求层面看,培育居民消费、开拓新投资领域、产能和资本输出将释放生产潜能[5,6,8]。我国需要从模仿赶超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型,提升潜在增长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是新一轮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以技术模仿为动力的赶超型模式转变为促进前沿创新的经济治理模式[12]。培育新动能,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就是牢牢把握“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方针,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经济,精准施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10]。因此,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激发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有效破除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全面激活亿万民众智慧及其创造力,实现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11]。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对称的过快过早衰弱的现象[12]。这表明,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促进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率可持续提升为立足点,在新动能定位上,应更加关注部门内的效率提升,强调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主要通过全面推进市场化来释放改革红利,降低不合理的生产成本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和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兼容的多层次金融体制,以及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13]。
关于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系统性不强。目前主要是区域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学者结合广东海洋发展现状,提出了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对策建议[14-15]。尚未见到对其他地区和全国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其理论研究还处在空白阶段。海洋经济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其内部由多个高度差异性的产业门类组成,这些产业的发展历史、要素构成、增长模式、规模体量、技术支撑和发展潜力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对海洋新旧动能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及其他关联要素进行系统性、专门化分析,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研究,对于完善和发展海洋经济理论具有较大意义,也具有较高的指导实践价值。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实施以来,青岛率先承担起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制高点,进一步夯实发展载体,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打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对全市经济发展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2011-2016年,青岛市海洋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发展。海洋生产总值(海洋GDP)从2011年的1 112.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 515.0亿元,6年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4.6%。海洋GDP占GDP比重从16.8%增长到25.1%,海洋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1.0%上升到40.2%。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区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增长动力。
表1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Tab.1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City 单位:亿元
2011-2016年,青岛海洋经济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海洋二次、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中,海洋第一产业从83.1亿元增长到105.1亿元,年均增长4.0%;海洋第二产业从475.3亿元增长到1 286.6亿元,年均增长18.1%;海洋第三产业从553.8亿元增长到1 123.3亿元,年均增长12.5%。海洋三次产业占比从 7.5∶42.7∶49.8调整为 4.2∶51.1∶44.7,海洋一次产业比重进一步降低,海洋二次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海洋经济工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表2 青岛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Tab.2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Qingdao′s marine economy 单位:亿元
在《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中划分的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盐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7个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在6个海洋相关产业中,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4个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1.7%,占海洋经济比重12%,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9.3%。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全力打造“一谷两区”(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等海洋特色经济平台,强力推进重点载体建设。2016年“一谷两区”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近4成,成为青岛海洋经济的新引擎,对海洋经济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以“一谷两区”为主要空间载体,青岛市以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航运物流等新兴产业为主题,先后启动了十大海洋特色园区建设。主要包括:西海岸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以海藻化工为基础重点发展海洋药物、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海西湾海工装备产业园,重点突破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装备、海洋监测与勘探装备、海洋新能源利用装备、海洋工程与环保装备制造;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总部、产业集聚区和孵化基地;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经济区域集聚正在加快形成。
建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积极参与深海空间站、透明海洋、深海钻探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培养和引进了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学者在内的一批海洋高层次人才,在国家新一轮海洋科技布局中积极发挥作用。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了一批海洋技术创新联盟。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完善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新链条。设立海洋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专项发展基金。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建设“海洋人才港”。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性需求,出台对应产业扶持政策,以海水淡化为例,制定双向补贴政策,对海水淡化企业实行补助、贴息和电价优惠政策,对用水企业实行水价补贴政策。
首先,海洋第二产业占海洋GDP比重呈升高趋势,2011-2016年,青岛市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11.3亿元,对海洋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69.5亿元,对海洋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6%。海洋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制造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对海洋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3%,受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其中很多细分领域(如船用装备、海洋油气平台装备等)处于产能过剩区间,增长潜力有限。
第三,海洋加工业中,水产品加工业(6.5%)对海洋GDP增长的贡献远高于海洋化工业(1.6%)、海洋生物医药(2.0%)和海水利用业(-0.1%),而水产加工业上游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均处于停滞或低速增长水平,产业增长空间有限。
青岛是全国知名的海洋科技城,科技实力在全国沿海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海洋科技实力向海洋经济实力转化的瓶颈始终没有打破,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实力相对下降。近年来,随着国家新一轮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的推进,以及一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实施,青岛科技实力虽有大幅增长,但在全国横向比较出现明显下降。据国家海洋局统计,从2001年到2014年,青岛市海洋科研机构承担课题经费数量全国占比从23.66%下降到8.15%,科学仪器从18.05%下降到6.72%,论文发表数量从21.62%下降到11.21%,出版海洋科技著作从33.96%下降到8.70%,海洋科研机构专利授权数从55.00%下降到6.88%。随着未来国家对海洋科技创新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全国海洋科技创新格局必将进一步调整。青岛市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其海洋科技城地位必将进一步弱化,甚至被其他城市超越和代替。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海洋经济带动作用不突出。2016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476.8亿元)、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28.1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57.3亿元)、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增加值297.9亿元)、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42.7亿元)五大传统海洋产业占海洋GDP比重高达71.7%,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只占海洋GDP的2.2%,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海洋新兴产业中,除海洋生物医药业具备一定规模外,其他产业发展不快,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远未显现。
沿海区(市)、各功能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结构趋同的问题仍未解决。青岛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和红岛经济区三个海洋经济功能区,但将三个功能区分别定位在“创新链—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人为造成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聚集与产业聚集的地理空间上的隔离。《青岛市“十三五”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对“一谷两区”定位表述为:“蓝谷核心区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西海岸新区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红岛经济区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基地”。提出在蓝色硅谷“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学术交流等重大建设项目”,在西海岸经济新区“以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大国际化港口为支撑,以港口运输、海工与船舶装备制造、临港石油化工和现代渔业等产业为重点,全面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在红岛经济区“突出产业培育与集聚功能,着力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蓝高新’产业”。概括来说,就是海洋研发在蓝色硅谷,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在红岛经济区,产业发展在西海岸新区。由于创新活动很难脱离产业基础,创新型企业发展大多也要依托核心企业和产业配套,上述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不能够、也不应该在地理空间上人为分割。不合理的定位,不仅造成了不适当的引进政策和配套政策,也加剧了各功能区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开发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开发,青岛全部海岸线均已纳入城市开发范围。在近岸海域,各产业竞争性用海问题日渐突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城市建设和港口开发中产生大量围填海和海岸线硬化工程,天然海岸线、滨海沙滩和湿地有减少趋势;浒苔灾害常态化,对青岛近海海域和海底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容忽视。在离岸海域,除航运和捕捞渔业外,其他海洋产业活动很少,基本上还处于待开发状态。
总体来看,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诸多问题是我国海洋经济现状特点的反映。从开发方式来看,资源依赖型发展特征仍比较明显,初级产品开发仍在海洋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从空间布局来看,海洋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发展空间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从要素构成来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主体地位,投资拉动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因此,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既是我国,也是青岛市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问题。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海洋重点领域创新,立足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强发展新优势。
一是补足各功能区的创新短板。针对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各自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引进相应的创新载体,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蓝色硅谷以海洋科研高端装备制造为起点,依托E级超算、蛟龙号等大科学装置运行配套和科研任务装备需求,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形成以海洋科研教育产业为核心的创新聚集;西海岸新区以海洋装备产业、造船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化工业等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强对相关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引进,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红岛经济区以海洋智能制造为重点,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
二是加快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引导行业优势企业与驻青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打造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借助重点海洋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以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为重点,攻克重点产业中的一批关键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打造海洋创新高地。
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在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加快推进孵化器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品检测中心等功能性支撑平台。
四是促进创新创业创客协同发展。青岛定位于全国蓝色领军城市,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壮大创业群体,从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上支持大学生、科研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构建众创空间,打造特色创新孵化集聚区,优化创业服务。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抓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支持、公共服务优化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核心企业,推动产业成链、链条成群,尽快形成“企业—链条—集群”蓝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做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突破“蓝色制造”。紧紧围绕未来深海大洋科学研究、海洋造船和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洋能开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端装备需求,以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为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关联产业聚集,打造以海洋工程装备为核心,以海洋工程材料、部件为支撑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鼓励造船企业应用绿色环保技术,提升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设计建造能力。研制深远海鱼类养殖平台和专业化舱养工船以及深水巨型鱼类养殖网箱结构与建造技术,加快形成深远海鱼类养殖装备建造技术体系。
二是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集群,突破“蓝色医药”。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和药物资源样品库,推进大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共用,完善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和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强保健型、功能性海洋食品、保健品和生态化妆品开发,重点推进海洋胶原蛋白、海藻多糖、不饱和脂肪酸、海参肽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三是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集群,突破“蓝色水源”。围绕青岛城市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需求,着力开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的关键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鼓励电力企业利用余热发展热法海水淡化,打造发电、供热与海水淡化相结合的综合产业链。依托沿海电力、钢铁、石化等产业,大力推广海水直流冷却、海水脱硫技术。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要求,重点发展海洋交通物流、航运及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海洋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青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完善港口物流服务网络,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扩大第三方物流规模,支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创新发展。加强区港联动,加快青岛保税区分布式建设,吸引航母式物流项目,发展保税物流、加工贸易。充分发挥青岛港物流基础,加快推进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航运业。优先发展大型集装箱船、多用途船、大型散货船等优势船型,优化海运结构。推动海陆运输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发展大宗货物和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海陆联运组织化水平。加强与国内外主要港口合作,共同建立港航电子大数据交换中心,全面融入全球航运物流供应链体系。
三是优化提升滨海旅游业。优化滨海旅游空间格局,加大海上旅游开发力度,发展“以陆域观光、海岸带休闲为主”的旅游活动。在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等新开发区域规划建设慢行步道系统、自行车骑行道系统,促进陆海旅游空间的有序串联;以田横岛、灵山岛开发为载体,加大海岛开发力度;创新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开发康体休闲、健康理疗产品,发展生态养老产业;以青岛老港区为依托,建设好邮轮母港,积极开辟区域性邮轮航线,丰富邮轮游艇旅游产品。
对于青岛市而言,由于其海洋科学城的历史积淀,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抓手,进一步强化海洋科技资源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巩固全国海洋科技领军城市的优势,已经成为青岛市加快推进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这些措施也值得我国沿海其他城市借鉴。
努力打破海洋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协同机制僵化、产学研脱节的传统体制约束,尽快建立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充满活力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岛市科技创新活力。抢抓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科创中心”的机遇,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努力实现海洋科技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性突破。促进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贯通,力争在若干个海洋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巩固提升青岛市在全国的“海洋科学城”地位。
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科技体系中具有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战略定位,而且在E级超算、大洋钻探船、科考船队、深海空间站等大科学装置引进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建议青岛市政府成立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科技局牵头,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国家实验室共同参与,以国家实验室为载体,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研究制定海洋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制定路线图,及时解决上述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争取项目尽快落地和加快建设。
基于投入大、风险高和周期长的特点,深海采矿、深水油气开发、可燃冰勘探等未来产业发展主要由中海油集团、五矿集团、中车集团等大型骨干国有企业承担。现阶段我市要前瞻性介入上述海洋新兴产业布局,针对有关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引进政策,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在青岛市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海洋产业园区,引进配套企业,逐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聚集区,进而在全国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宏观布局中抢得先机。
更加重视对海洋高技术企业、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高技术企业的引进;积极引导有关企业适用工程技术的海洋应用;鼓励有关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的融合;加快海上试验场建设。对海洋试验场运营予以财政支持,吸引全国涉海高新技术在青岛落地转化。
青岛市拥有10~3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7 892平方千米,是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空间,目前距岸10千米以远、水深10米以上的离岸深水海域正在成为海洋开发的热点。充分利用青岛靠近黄海冷水团的区位优势,发挥青岛在生物、水产方面的创新资源优势,建立以黄海冷水团开发为主题的“离岸海洋新兴产业试验区”。以高价值海水鱼类养殖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形成离岸高效养殖产业聚集。建立以深水养殖工程设施和配套设备为核心的离岸养殖工程技术体系和离岸深水养殖管理体系,以此带动深水养殖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牧场、海洋休闲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