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鼎,郭云均,艾小倩,马玲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通信原理”作为电子、通信及信息等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通过学习通信的基本原理、概念与分析方法,了解现代通信系统框架与关键技术,开阔眼界、掌握通信系统分析手段,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目前高等教育“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综合型人才,以能力为核心主线来进行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2-3]。
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量爆炸性增长的新时期,高科技工程领域中专业英语是紧跟时代发展快速掌握获得信息资料的重要工具。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在信息技术领域推动外语教学,已成为各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关键[4-6]。
因此,在“通信原理”课程上采用双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借鉴及时跟踪并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内容、经验及成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程专业人才[6-7]。本文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双语“通信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基础,是目前高校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必须发展趋势。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及更新速度快,“通信原理”作为信息技术领域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及理念无法匹配赶上,无法实现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培养目标。
因此,需要以双语为基础,教师跟踪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经验及成果,授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国际发展前沿,体现其发展动态及现状。通过使用两种语言向学生授课、交流及沟通,使学生掌握双语信息的理论知识,了解最新前沿专业文献资料及著作,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通信信息技术,增加学习学习紧迫感及动力,训练搜集、处理、创新双语信息等能力,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卓越科研工程师。
传统教学课堂人数众多,若依然仅采用教师为主的单向授课,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起点难度高,对应外语专业词汇量多丰富,采用双语授课,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书面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存在口语表达不足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将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另外,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专业阅读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造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在“通信原理”双语教学中采用小班型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钻研及创新能力为主,是根据授课对象及课程安排的特性决定的。其本质不只是人数变化,在较少学生的小班里,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评价考核都会变革。实施小班型教学,首先教育观念着重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树立学生为课程主导、教学主体、教学活动中心位置,使得学生在时间上可以得到与教师更多的交流及个别教育,在空间上最大化使用教育资源;其次,需要根据此班级范围内学生发展需求及个性特点,创立对应的教学环境,以探索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钻研,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学以致用,通过增多的讨论、交流、反馈,学生最终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均将得到提高。
在“通信原理”双语教学中引入小班型模式,采用实践、吸收、提炼的教学路线,结合高校应用型双语教学特点及新工科建设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意识、个性化创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科研人才,实施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双语教学环节中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等。
(1)为了面向有研究价值的国际与前沿技术领域,在教学内容引入文献阅读、讲解汇报,给学生布置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报告,并给全班同学以PPT形式讲解阅读心得。其次,以实际案例为教学内容,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案例选择实施分层次递进,主要目标是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学用结合,激发学习潜力。比如以基站的实际应用为例,让学生调研文献查阅,思考、设计并总结如何提高基站发射功率,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通信原理”理论知识是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思维去探究如何解决问题。此种方案让学生要在下次上课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使之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
(2)针对学生实施以人为本的精准个性化教学,进行拓展化研究性训练实践。设立超出教材的延展性课题内容,由学生组成团队选择题目,根据课程进展在相应时间段完成资料搜集、归纳、总结及报告。组队形式灵活多样,既可兼容亦可互补。兼容式团队内部成员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相差无几。互补式团队内部成员各有所长,合作互助。在步骤(1)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索学习等素质,扩充知识广度,并强化理解及应用的深度,通过探索来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将来科研及工程岗位夯实基础。设立的课题因材施教,难易程度不一,可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偏向于发散思维、领导团队探索冲锋,成绩普通的学生可查缺补漏,并在团队中进行互相学习得到收获。通过此种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科研、工程应用进行相互融合促进。
(3)合理配置双语教学语言比例,按照目前学生外语水平,在课程引入新内容时以中文开场,提及专业关键词汇时转为英语,并通过板书、PPT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建立中英联系;在每次课复习时以英文为主,锻炼学生加强知识认知;在学生进行汇报、讲解PPT时,进行角色转换,学生以英文讲解,老师及其他同学在下面用英文提问,进行多维互动,创造灵活、轻松的学习氛围。
(4)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从仅注重知识笔试转变为考核理论灵活应用的能力。以数字带通传输系统为例,在掌握调制原理的基础上,要求通过调研文献及随堂讨论,以双语形式撰写论文提交系统设计方案,在课堂汇报时使用英文进行表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根据随堂状态、论文内容、汇报讲解功力等内容综合评价,不仅考核论文、汇报PPT等书面材料的格式、用词规范性,还考查交流沟通时的思路清晰度、表达流畅度,以及团队对问题本质、关键技术实施要点把握程度、设计方案创新度、协作互动是否良好等方面。此举以过程考核为主,更实际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状态,更准确地了解掌握学生综合能力并给出真实水平的分值。
“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等工科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新工科背景下,双语教学是与国际接轨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要充分发挥小班型优势、进行个性化国际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养成严谨科研素质与良好专业英语技能。双语教学改革实践对于本科生学习“通信原理”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方式,需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我们仍在探索完善中,给其他学科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一些启示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