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朱泥梨壶的前世今生

2018-12-20 01:57刘辰子
中国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泥质器型壶盖

刘辰子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能拥有一把手工练泥且赏心悦目的朱泥壶,常令爱壶者趋之若鹜。养壶悉养心,茶道中香气袅袅,壶中琼浆倾斜而出,此番景致已胜却人间无数。

且看梨壶的前世,须从元代谈起。最早的梨壶是从元代的“执壶”演变而来的,器身形若垂胆。到明代梨壶有了变化,不仅缩短了器型身高和壶流的长度,器型及尺寸缩小至仿若真梨,方便握于掌心把玩,所以明代梨式壶又称“把壶”,红色釉质“梨式壶”是具有明代特征的一个品种。到了清代中期,红泥壶欣赏和把玩形成盛极一时的风气。这个时期的梨壶,造型多仿釉质壶而成,以红泥作为原料,与明代的红釉质梨壶有了色彩传承的妙意。此壶型广为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经典的紫砂器型(见图1)。此图中可考的朱泥“梨壶”为清代制壶名家邵友廷所作。邵友廷是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他精工壶艺,壶形工整规矩,形制尚朴,技艺腴丽。观图中之古梨壶,朱泥色泽红润,受养后呈绛红色,壶器秀气精致,呈现静谧,玲珑,内敛的气质,壶流与壶把制形小巧均匀,壶身线条过渡自然,壶盖与器身线条相应和谐,这个时期壶型仍以追求“梨似”为创作载体。

观朱泥梨壶之今生,当属潮州制壶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手制的梨壶(见图2)。谢华的壶器,气质明显有别于古壶,是当代梨壶的至臻上品。任何一件艺术性作品的诞生,必然承载着它的时代气息。当下是中华民族气势恢宏的时代。谢大师的梨壶,壶品的造型不再拘泥于追求“梨似”,却在质感神韵上趋于造化,气势由内向外充满张力。此等大气且圆融通达的尤物,值得我们从泥质、气流、结构、造型等方面仔細推敲品赏。

谢华的梨壶不仅改良了泥质原料,对梨壶的器型也进行了物理结构上的改良,可谓用心良苦。梨壶器身由几个转面奏出多条饱满弧线,此举不仅雅致美观,且赋予了一个器物的内在意义。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一一“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壶与茶的和谐,直接影响茶道“和”的精神气氛建立与否。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把上格的茶壶应注重于茶道中的表现,侍茶者和悦提壶,茶道进行时才能实质性地体现壶器的内在意义。

自古人们偏爱追求拙朴之“栗色暗暗,如古今铁”的壶色,朱泥则为紫砂红泥中的精品。谢华对泥质非常考究,对泥料制法及烧制温度要求严谨。经多年反复试验,以潮汕山区特有的含铁量高的风化石为原料,炼石取泥,改良了前期泥质的诸多不足。他的梨壶用原矿含铁13%的泥土筛洗多年腐陈,高温煅烧后表面平整富含颗粒,触感温润如玉,由内往外透发着高贵的玫红色。成器后质地坚硬,轻敲壶身听到悦耳的金属脆声。

观谢华梨壶的结构,器身上部三分之一处有微妙的弧度转角,出水口在器身下方三分之一处,器身倾斜时产生最佳压力点,促使出水有力。伸展加长的壶流,保证出水在压力下顺畅有力而水线完美。器身上细下宽,迫使内在热量集中膨胀。壶器下方结构空间大,使茶叶遇热有足够的空间舒展,茶香充分散发。又因为中部压力线使壶盖与内部气流保持一致,当壶身垂直于桌面呈90度角时,壶盖仍保持吸力不脱落。器身的改良还能延长保温功能,使热量集中在下部,同等物理条件下比其他壶型更保温,令茶气逼香。

看谢大师梨壶的造型,沉稳中透发着灵动的变化。从平视至俯视,自盖至器身,壶流壶把都呈现不同的线条变化,细观延伸的壶嘴,四个结构力点变化转折,同时具备了美感和物理意义.触摸壶把圆扁交替,遵循人体力学原理,顺服人体工程学上手指与手掌握力的需求,造型注重上下虚实相应,照顾了人们不同角度的触觉和视觉需求,壶盖顶部弧线和顺,与器身弧线呼应,盖钮升高,使造型更趋整体和谐、疏密从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藏家砚峰山人李文海先生喜获此梨壶后,对此壶赞不绝口,评价此壶品性恭良,一直爱不释手。泡养后,壶身色泽光亮折光柔和,包浆手感温润(见图3),他对此壶的喜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出差时也不忘随身携带。壶因茶而生,茶经壶存香。手提朱泥梨壶顺势倾斜而倒,和顺地出水而香,怡神的茶味逼出香气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温良的茶色躺在杯器里,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来相附和,如此和谐的茶器同参与者的和悦一道,奏出了一曲和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泥质器型壶盖
慕古而怀今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陶刻技法简析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
伪造爱情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