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文博话题“扣热点”

2018-12-20 01:57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热点话题两会文物保护

王菁菁

随着日历翻至3月,又到了备受关注的“两会”时间。据悉,今年“两会”期间,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热议,文博机构与文物无疑是当中的“关键词”。如何让馆藏品更加“活起来”,如何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如何将灿烂的中华文明有序传承下去……围绕着这些话题,来自相关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发声。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声音都在针对性地指向当前文博界的热点话题与新现象。

热点话题:民间文物如何管理和利用

声音:相关政策措施正稳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针对民间文物管理和利用,近几年文物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了各方意见,目前正着手起草这方面的政策,希望能引导民间文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和服务,支持民间文物发挥作用,推动文物收藏健康繁荣发展。当然,民间文物积累的时间长、问题多、争议大,涉及认识问题、法律问题、政策措施问题,以及鉴别问题、内涵阐释问题等,需要积极而又审慎地解决,目前正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这两年发生的清东陵、明十三陵文物被盗等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物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文物保护,显然离不开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我们将根据实践需要,及时组织修改《文物保护法》,对文物领域的法规规章及时修订完善,同时抓紧研究需要新立法的领域,比如“让文物活起来”“革命文物”“世界文化遗产”等。

热点话题:人才储备面临断档危险

声音:文物保护应有独立学科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文物保护不是简单修复技术,而是一门系统科学,眼下需要更加重视文物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

在多年的保护研究中,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支古代壁画与土遗址科技保护人才队伍。但受制于文物保护至今没有确立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界的文物保护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材质文物劣变机理和保护方法上,对学科本身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讨论总体不足,保护研究依然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危机和风险。

中国最有条件成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强国,应考虑确认文物保护的独立学科地位,设立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重视专门人才培养,讲出更多更好的文物故事中国故事。

热点话题:保护与开发建设矛盾明显

声音:勘探发掘必须由政府来办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现行的由开发企业承担开发地块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经费及发掘工期的做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然而文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是在1982年制定完成的,当时的土地开发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而且土地开发量不大,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还不太突出。

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是沿用传统做法,以致地下文物在开发过程中被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在拟开发土地出让之前必须完成地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及发掘任务;二是土地开发之前所进行的地下文物勘探发掘工作经费应由地方政府(如政府土地储备部门)承担,如果当地经费解决有困难,也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发掘经费。如果短期内在全国全面推行上述两条建议有困难,至少应先在大中城市予以实行,再逐步全面推广到中小城市。

热点话题:文博节目热播成“网红”

声音:文物活起来有更多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近期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热播的电视节目,不是让国宝活起来的惟一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应该有更好的方式让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

现在每个博物馆藏品和展品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以故宫为例,有180万件藏品,真正展出不到1%;国家博物馆有140多万件藏品,真正展出大概2万件,确实存在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任务。

目前国博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希望未来能将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数据公布,至少能让观众知道国博中有哪些文物、现在是什么状况。同时也会和地方博物馆合作,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实现馆际互借,推动展览的交流机制。

热点话题:传统文化正在远离青少年?

声音: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我们在对北京地区及其他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国学知识水平还不够高,基础教育层面也存在着教育缺失。

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重点是融会贯通,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师资力量培养及教材编写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高校、博物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

同时,博物馆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也要多进校园,为学生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热点话题:文化“名片”如何正确打造

声音:筹建古代陶瓷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耿东升: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窑场众多,风格迥异,地域性较强。但目前没有一个专门展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场馆,在综合性的博物馆中,古陶瓷展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囿于场地和藏品的限制,展出的大多是精选出的代表性窑口和馆藏最精美的藏品,许多重要的窑口和瓷器并不能顾及到,观众无法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全貌。

为此,建议在北京筹建中国古代陶瓷馆,陶瓷馆应全面地涵盖各时代、地区的陶瓷窑口的瓷器,设常设展以及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主题的古陶瓷活动。通过展览等形式,全面系统地把古陶瓷文化展示给国内外观众,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老一辈陶瓷人的心声和愿望。

热点话题:市场“老大难”能否解决

声音:规范鉴定机构重视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吕成龙:文物鉴定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造就一个真正的鉴定家非常困难。文物鉴定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成长经历有密切联系,对同一件藏品,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意见也属正常,关键是最终如何定论。特别是目前使用科技手段鉴定文物还处于探索和深入研究阶段,文物鉴定最终如何定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无论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是从博物馆征集藏品来说,文物鉴定都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规范鉴定机构,重视鉴定人才的培养。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这种“传帮带”形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应该给予肯定并尽快落实。尤其现在有的专家年岁已高,因此一定要认清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另外,积极探索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文物鉴定也很重要。

热点话题:公众渴望共享更多资源

声音:免费向公众开放藏品图像版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我国各级博物馆、图书馆藏品丰富,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将藏品进行了数字化。纵观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藏品版权向公众免费开放。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建议免费向公众开放我国藏品图像资源版权。

具体建议,一是将各级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藏品数字化图像版权免费向公众开放;二是数字化藏品除了能免费下载,还应提供开放版权艺术品的关键信息和相关介绍,包括名称、艺术家、创作日期、媒材和尺寸等,有利于网络用户探索藏品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除了在官网下载外,将开放资源与其他网站合作,就能在一些平时访问更频繁的网站中找到公开资源,以延伸共享资源的覆盖面;四是博物馆还应鼓励公众用这些艺术品的图片进行各种衍生和创作,比如制作手机壳、衣服、抱枕等。

热点话题:“一视同仁”是发展趋势

声音:民博政策要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博物馆条例》颁布后,非国有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该条例中明确要求在設立条件、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

然而,地方在执行条例过程中缺少国家层面的操作性规定,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效应,例如国有博物馆实行的免费开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性政策,这使得非国有博物馆处于不利的地位,制约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建议重点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与条例有关的配套性文件,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执行力度,解决好“政策不落地”问题;二是实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措施,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三是加强公益项目资金的投入,并从金融与文化融合政策方面帮助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四是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热点话题两会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读者来信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园宝 风采Show
园宝 风采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