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20分钟老唱片 品原味老杭剧

2018-12-20 01:57王士杰寿小钧
中国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张唱片艳霞武林

王士杰 寿小钧

这里有三张杭剧老唱片,第一张剧目为《沉香扇》,唱段名“路亭会”,头段由俞少泉演唱,二段由粉艷霞演唱,唱片模版号A3879/80。第二张剧目为《琴箫缘》,唱段名“徐氏规夫”,头段由粉艳霞演唱,二段由叶百禄演唱,唱片模版号A3883/84。第三张剧目为《琵琶记》,唱段名“赵五娘送丈夫一里亭下”,唱片A面标为“三段”,B面标为“四段”(可知该剧目还有另一张头段、二段的唱片),两面均为粉艳霞演唱,唱片模版号A3887/88。三张唱片都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丽歌唱片公司出品。

原汁原味老唱腔

杭剧,曾经辉煌的杭州本土剧种,却从未聆听过它早期的原汁原味留声。那古董般的老唱片,藏着的会是怎样的唱词情节、曲调声腔?小心翼翼地清洁整理好这珍贵的唱片,置于手摇大喇叭留声机上放唱,围坐着聆听那来自80多年前的杭剧之声。

演员的唱词已几乎无法辨清,但声腔、曲乐却是历历在耳。杭州话唱杭剧,高亢、硬朗、有力度,听着便感受到一种气势,明显不同于越剧、沪剧那般吴侬软语。其句式以短句为主,呈现出力度较强的顿挫感。其曲调旋律并不复杂,音域也不宽泛,基本上是“周而复始”略作变化。演员嗓音全部为不加修饰的真嗓演唱,显得质朴无华。伴奏音乐则呼应演员唱腔风格,乐器为胡琴、三弦、锣、鼓、板等。三张唱片双面播放共计时长约20分钟,留下了早期杭剧的声音印象。

留声于三张唱片的演员是俞少泉、叶百禄、粉艳霞。其中叶百禄为最早成立的杭剧民乐社演员,俞少泉、粉艳霞为稍后建立的永记武林班演员。1926年开始武林班为顺应潮流吸收女子参演,涌现了杨文英、徐美英、吴菊英和绿牡丹(时称“三英一牡丹”)等名旦,其中徐美英即粉艳霞,后被誉为“杭剧皇后”。据1935年10月4日上海《戏世界》报载:“坤伶杨文英之艺术,内行莫不赞誉,浙省各地,成争聘之。”“粉艳霞年尚幼,扮相秀美,私房行头极考究而又合理,唱白干净,动作表情均甚自然,其艺虽不及杨文英之渊博,然肯于剧情之细处尽力描写,故未让文英之专美于前也。”

小剧种登陆大上海

时光回溯近百年,那时杭州流行着一种颇受民众欢迎的曲艺形式叫“宣卷”,就是以多人说唱的形式来宣讲佛教故事和劝世经文。1923年,宣卷爱好者裘逢春等人发起组织了“民乐社”,排练由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除了用杭州方言演唱,该剧表演形式有所创新,在原有的宣卷调基础上,借用了扬州文戏“梳妆台”等唱腔,突破宣卷仅以木鱼击拍而无乐器伴奏的传统,首次用胡琴、三弦及小锣、鼓板伴奏。1924年1月12日该剧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首次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取名为“武林班”,这便是杭剧的雏形。

民乐社诞生,激发了宣卷爱好者纷纷组织“武林班”剧社,几年中先后有16个班社成立。各班社初期均以效仿京剧、扬剧为主。后有艺人中之有识之士,从唱腔、伴奏等方面借鉴兄弟剧种之长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杭剧的独特风格。而“杭剧”的名称,则由起初的“武林班”“杭州曲”“杭州调”“杭州戏”等种种称谓,于1934年“杭剧春秋社”成立之时正式定名为杭剧。

1924年12月,杭剧民乐社来到上海大世界,开始演出连台本戏和折子戏。这是杭剧首次进沪,随后即有多个杭剧班社接踵而至,在大世界、新世界、神仙世界、奥飞姆大戏院、先施乐园等处献演,推出的剧目多达几十种。作为中国唱片生产中心的上海,多家唱片公司邀请杭剧名角灌制唱片。据《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版目录》记载,有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灌录杭剧(杭曲、杭州调、杭州戏)唱片共47面,涉及的剧目有《珍珠塔》《义妖传》《龙图记》《白兔记》《沉香扇》《琴萧缘》《琵琶记》《玉晴蜓》《梁山伯祝英台》等28个。涉及的演员有俞少泉、叶百禄、袁怜吾、粉艳霞、绿牡丹、董金凤、周筱红、金晶镜、胡菊海、胡春林、董一鸣等11位。事实上,除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外,当时还有其他公司录制过杭剧唱片,包括同期流行的“杭滩”即杭州滩簧,具体尚待进一步探寻。

小标签透露历史信息

关于三张杭剧唱片的来历,也颇让人好奇。这是十多年前从一位旧书商手中购得,那么再前呢?听罢留声不妨再“看”唱片:三张唱片的封套已非原物,是用浅色牛皮纸用缝纫机缝订而成。每张封套正面上方分别写的是剧目与演唱者,下方都写着“浙江越剧一团”,用水彩笔书写,字为紫色。封套边角上分别粘贴着红框小标签纸:“杭剧1”、“杭剧2”、“杭剧17”。查史料得知“浙江越剧一团”定名于1957年,更名并重组于1984年,那么杭剧唱片在当时的“浙越”应该不止三张。

再看唱片的片芯,空白处都贴着与封套相应的红色边框小标签纸。引入注目的是“杭剧17”那张《琵琶记》唱片,片芯所贴头层标签之下还有两层标签,三张叠加,“贴新”之际皆已“撕旧”,却并未撕净。这便留下了探究的空间——细看可见最里层标签露出“地方”两字(为红色印章所印),第二层标签露出“琵”一字。“地方”两字可能是“地方戏曲”,“琵”则指“琵琶记”无疑。由此推测唱片必定曾经数易其主,而最初很可能属于某个机构的资料库或图书馆所有,且以广播电台、学校的可能性最大。其折射的世事沧桑和人文变迁,足以令人感叹。

如今杭剧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世寥寥的杭剧老唱片则更是弥足珍贵。且不赘述老唱片当年早已发挥了的“见证杭剧地位”、“保存杭剧之声”、“助推杭剧传播”等作用,单言眼前,围绕杭剧的怀旧寻根、借鉴传承、反思创新,就更需要老唱片的原真留声。

已知而未见的、未知而待觅的杭剧唱片,敬有请知情者补出更详目录,也请藏家不吝“显宝”,让更多的杭剧留声走出“云深不知处”。

猜你喜欢
张唱片艳霞武林
画出思路,画出精彩
敬廉 守廉 践廉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一块钱去哪儿了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An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CA Corpu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SNH48国际化小分队7SENSES 在京举办首张唱片答谢握手会
叮铃铃,叮铃铃
古怪的1美元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