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振中
阿来《词典的故事》与钟叔河《买旧书》两文均回忆购书经历,所叙背景同属物质生活凋敝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对一本词典的渴慕,对一本旧书的淘买;那一双乞求的眼神,那一次得书的窃喜;满载对知识的珍重,裹挟对变迁的感慨。本文试分别以研读一组称呼与一组动词走进文本。
一、从“营业员”与“阿姨”一组称呼研读《词典的故事》
原文: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第13段)
赏析:文中所叙称呼无外三种:“营业员”、“她”、“阿姨”。“阿姨”仅出现在文中第13段。“营业员”首次在第6段出现。“营业员”是职业标签,属功能性称呼,是买主(“我”)与所购物(词典)的沟通媒介,是一个冷冰冰的称呼。“阿姨”是亲属标签,属情感性称呼,拉近买卖双方距离,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词汇。“她”是人称代词,表意简约,所指明了。单从词汇本身看:“营业员”较冷淡(客观),“阿姨”较亲切(主观),“她”则介于中立。
思考:从文中第6段营业员一角出场,至14段结束,为何在第13段中称呼陡变为“阿姨”?
明确:营业员身份的职能属性决定了购书时遭遇的尴尬。第9段中营业员“摇了摇头”,明确解释不能把书卖给“我”的原因:购词典需开证明。而当营业员得知“我”所辖县区不同,态度更坚决,不容置疑。文中“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一句把营业员的爱岗敬业形象表露无遗。一心渴慕词典的“我”只得央求,而营业员依然站在柜台后“坚决地摇着头”,有原则、不妥协是营业员的最好注解。于是,“我”的眼泪奔涌而出。这时,营业员吃惊了,冷漠刚毅的表情瞬间崩塌,脸上浮出怜悯。“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这一心理活动单独成段,可知心底期许真挚而现实残酷真实。营业员脸上显出更多怜悯,话锋一转,称呼变为“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前头一直以“营业员”与“她”称呼,“严厉冷峻”是其风格,一到这句“转语”,便已暗示下文突转的情节,否则如何与“阿姨”这一称谓与“漂亮”这一描述相匹配?
思考:第13段中称呼转为“阿姨”是否突兀?前文可有暗示?
明確:前文神态描写多有暗示。第7段中“和气地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营业员心地本就有善的一面,为下文破例卖“我”词典作暗示。第9段,面对“我”的失落哭泣,营业员脸上吃惊、怜悯的表情,说明此时内心已经开始“软化”。第13段,当得知“我”对这本词典的梦寐以求及失望后几近绝望的表情,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说明内心的“敬业”理性终究拗不过“同情”的感性关怀。营业员的表情从“和气”的待客到“冷冰冰”的拒绝,从“冷冰冰”到“吃惊”,再到“浮出怜悯”,终到“显出更多的怜悯”考问我同情我满足我,随事件推进,人物神态刻画也是不断推进:敬业而不失温情;理性而不冷漠;感性而不是毫无原则的感情泛滥(考问后被“我”的勤学与求知深受感动,破例售卖)。
思考:这本词典是“我”人生第一本书,意义重大,而成全者非此营业员莫属。既如是,全文为何仅吝啬地一处用了“阿姨”这一称呼?
明确:第一,本文重在回忆自己当年购得人生第一本书的故事,强调的是“我”与“书”从小结下的深厚缘分,而不是重在对营业员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故叙事过程中大可不必大张旗鼓地用“阿姨”一词铺满全文。第二,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营业员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是被“我”对词典的渴慕、对求知的欲望、对穷苦孩子的醉心学业所打动,并不是对“我”的“特殊”关爱,也许换作另一人也会如此,这种“怜悯”与“破例”是人性本应具有的底色。既如是,全文“文浅质深”娓娓道来,不雕琢不粉饰,或许更好。
二、从“求”、“买”与“拣”一组动词研读《买旧书》
思考:“求”、“买”与“拣”三个动词本义有啥区别?
明确:“求”,设法得到,有“寻求”义;“买”,以钱换物,有“交易”义;“拣”,古同“捡”,多为“挑选”义。
思考:“求”、“买”与“拣”三个动词在文中如何理解?
明确:
1.有心“求”却不敢去“求”。
第1段首句交代上世纪50年代开头几年,地主家的旧书最不值钱,土改中,旧书被卖给纸厂做原料,或被街头小贩撕下来给顾客包油条等。那个荒唐年代,理应属于有心搜求旧书者的大好时机,可惜囿于时代背景,爱看旧书者大受批评,只好“有贼心没贼胆”,眼睁睁有心“求”而不得。旧书视为低贱弃物,本可廉价“求”得却不敢“求”。
2.醉心“买”且豪抢掠“买”。
第2段点明自1957年后,“我”醉心“买”书。
“初到街道工厂拖板车时,月工资只有28元,拿出两三角钱并不容易。”(“我”所读的胡适和周作人的书(平均二三角钱一本)差不多全是从当时的古旧书店购买的。)
后来学会了绘图做模型,收入才逐渐增加,2元4角钱10本的《四部丛刊》白纸本《高太史大全集》才能买得。
从之初的“两三角钱并不容易”到“2元4角钱”,买书热情从未泯灭,且随收入增加,热情不断高涨。文中“才能买得”写尽了未能买得时的遗憾与已买得时的欣喜。
第3至9段详叙了一场急中生智的“抢书”风波。从别人手中一把夺过书,后故作气恼地质问店员,再到谎称要收回儿子偷出来卖的书,后拿书付钱强行把书抢走,使得先得的读者站在一旁,未插一言,只得废然离去。可知:为买得一本久闻其名的书,不惜满嘴跑火车,大有“豪取抢夺”之架势,醉心买书不择手段啊。
3.无心“拣”而不得不“拣”。
第10段中用的是动词“拣”。很有意思的是,本段所叙购书一事,搭配“拣”字却极具讽刺。
薄薄十几页索价高达50元,几经讨价还价,才以25元得之。假如没有自己名字这三个字在上头,我还真的舍不得当这一回“二百五”呢!
地摊买书的缘由与心情,与之前着实不同。此前醉心买书是对于渴慕已久之书的本能搜寻,是出于对书籍本身的爱惜,而此处并非是购朝思暮想之书,仅仅是因为书中有作者本人作品罢了,更多是出于“怜惜”刻有铅印自己名讳的书册摊在地摊上不得不买。之前的旧书价格虽更便宜,其质量却极高,而此时的旧书却薄薄几页索价甚高,实不甘心,难怪文末作者用了“二百五”来形容这一购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