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建
(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 资中 641200)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脊髓易受到损伤。该类患者若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截瘫[1]。本次研究主要对比研究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术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资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将这3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18例患者中,有男性11例,女性7例;其年龄为20~52岁,平均年龄为(34.85±3.06)岁;其中单纯性契形压缩性脊柱骨折患者有7例,稳定性爆破型脊柱骨折患者有5例,屈曲-牵拉型脊柱损伤患者有6例。在观察组的18例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6例;其年龄为20~53岁,平均年龄为(35.26±2.95)岁;其中单纯性契形压缩性脊柱骨折患者有7例,稳定性爆破型脊柱骨折患者有5例,屈曲-牵拉型脊柱损伤患者有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手术的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在麻醉后,让患者俯卧在胸腹U型体位垫上,将其脊柱摆放至过伸位。3)在患者伤椎部位的正中处做手术切口,逐层切开其皮肤、皮下组织,同时使用电凝刀对其进行止血处理。沿患者伤椎的棘突、椎板骨膜剥离其竖脊肌,充分显露其伤椎椎板的上下棘突、关节突和横突。4)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术的方法是:⑴在其伤椎上下邻近椎体的椎弓根上钻孔,然后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其伤椎内。⑵用弯刮匙对其凹陷的椎体进行撬拔复位。⑶在对其伤椎的椎弓根孔道内进行减压的同时,切除其关节突、棘突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方法是:⑴通过C形臂X线机明确椎弓根探针进针的部位,然后用椎弓根探针探测其椎弓根内的情况。⑵在其伤椎的椎弓根拧入椎弓根钉,对钛棒进行预弯处理后连接钉棒系统,并对钉棒系统进行固定。5)对患者的伤椎进行完全减压处理。6)取患者自体骼骨的骨块进行植骨后,对植入的骨块进行完全固定。7)对患者的术区进行冲洗、止血处理后,为其置入引流管,然后缝合其手术切口。8)术后24 h,为患者拔除引流管。术后2 d,指导患者进行背部肌肉活动锻炼。在术后的2~3周,让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锻炼。9)术后的1年,将患者的内固定物取出。
观察两组患者伤椎的Cobb角、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的高度。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伤椎的Cobb角更小,其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的高度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伤椎的Cobb角、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伤椎的Cobb角、椎体前缘的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的比较()
组别 伤椎的Cobb角(°) 椎体前缘的高度(mm) 椎体后缘的高度(mm)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对照组 20.09±3.16 5.20±1.51 11.20±1.86 22.50±4.16 17.79±5.26 23.88±3.72观察组 20.10±3.26 3.69±1.16 11.19±2.08 26.90±4.06 17.65±5.34 27.30±3.76 t值 0.058 10.268 0.856 13.845 0.681 12.8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主要有脊柱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骨折若损伤到其脊髓,会导致其截瘫,甚至会危及其生命[2]。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优势有:1)用此术式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对其短节段的胸腰椎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并可通过对其椎弓根及多组、多节段的椎体进行三维复位固定,确保其脊柱的稳定性。2)用此术式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通过内固定器增强其伤椎内植骨的融合,预防其椎体复位后发生蛋壳样变化。有研究表明,与进行后路跨节段内固定术相比,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操作更为简便,其伤椎恢复的速度更快[3]。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促进患者伤椎的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