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敖 军 通讯员 谭华祥
初冬时节,地处高海拔地区的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坪坝村,早已寒气逼人,但沿着公路延伸一眼望不到边的瓜蒌园,金黄色的瓜蒌挂满藤蔓,忙碌其间的人们,忙而有序地采摘、装筐、背运、堆码、分级……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2017年8月,中益乡被确定为市级贫困乡。作为贫困村的该乡坪坝村两委一班人,连同市、县派驻该村的驻村干部,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三权”激活“三变”改革,按照企业提供种苗、肥料、瓜蒌等生产物资、技术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服务入股,持股50%,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共同持股42%,所在村负责土地及种植协调、争取政策支持等工作持股8%的合作模式,发展瓜蒌种植120余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
坪坝村距石柱县城55公里,距中益乡政府9公里,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背靠黄水大风堡,平均海拔1000余米,官田河顺两山穿越全村。全村共有525户1367人,2017年末有贫困户88户309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大量劳动力外出,耕地撂荒突出。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坪坝村结合村情民意,科学规划建设项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发展以瓜蒌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着力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小康村。
“历史上的坪坝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属于山区地貌,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坪坝村党支部书记刘成勇介绍,村里土地条件差,地块碎小,不利于机械作业,再加上村民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土地始终无法流转,缺少产业支撑。“越种越穷,穷而撂荒”,这正是前些年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办法总比困难多。2017年,坪坝村两委痛定思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驻乡、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大胆探索、多次外出取经,学习考察瓜蒌种植技术,培育瓜蒌种植主导产业。“瓜蒌是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藤蔓因其味苦被称为‘苦藤,’瓜蒌子被誉为‘瓜子之王’,瓜蒌皮可以切片制药。”县政府办公室派驻该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谭笑说,以瓜蒌五年生产期均衡计算,每亩年均收益比传统的水稻、玉米要多出2000元以上。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重庆泰尔森制药有限公司积极介入,创办了坪坝村瓜蒌专业合作社,致力发展瓜蒌种植。
“今年我们虽然是第一年种瓜蒌,加上遭遇七八月份‘前涝后旱’,亩产瓜蒌籽只有80多斤。”刘成勇说,“来年,我们的技术掌握了,管理更加细致一些,产量也将会跟上来的。”
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坪坝村就建设成了瓜蒌园120余亩。现在,走在坪坝村的乡间道路上,到处是绿油油的瓜蒌田,昔日的荒田荒地已变成一片绿海。
财政扶贫资金如何用好用活?坪坝村的办法是:开启“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经营主体投入收益权)入股合作新模式。
2017年11月1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引进重庆泰尔森制药有限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大股东,以该村名下的“石柱县康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村民入股,组建成立坪坝村瓜蒌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设立成员账户,实行财务公开。资金变股金,村集体以资产收益分配权入股。让各项财政扶贫资金变股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利用各级扶贫专项资金招标建成的瓜蒌种植基地各项配套设施及种苗,属村集体资产;该集体资产全部通过计价折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按成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农民变股东,经营主体投入收益权入股,促进经营主体原动力。经营主体(大户)对瓜蒌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整体投入全部通过计价折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经评估经营主体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折算股份。在统筹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三方利益的基础上,将股权量化。即: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资金入股,经营主体以有形和无形资产入股。收益分配采取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方式,充分保障土地入股农民的最基本收益,既解放了生产力,又稳住了农业,壮大了集体经济。
资源变资产,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让农民“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今年,由坪坝村贫困户和一般农户120余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股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每年每名群众可增加工资性收入8000元左右。
村民焦光美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不能外出打工,但家里的田土收入微薄几乎弃耕。去年冬,村干部上门动员他家土地入股种植瓜蒌,她和家属起初还有顾虑,觉得村干部可能兑现不了承诺,有很大的阻力。为此,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派驻该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韦永胜专门入户算了一笔账:“焦光美,你算算,像你家这些田土1年1亩地种1季,除去人工、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收入还不到500元。如果你把土地入股种植瓜蒌,每年每亩流转费500元保底收入,年底还有分红,你还能在基地从事简单的农活,一天也能挣100元左右,你家丈夫还能出去务工挣钱,一份土地几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一席话,说得焦光美茅塞顿开,“土地入了股,不但有分红,而且还能去上班拿钱,谁不愿意干啊!”暂时不谈年底分红和土地流转金,仅在瓜蒌基地打工就收入了4000多元工资,她笑得合不拢嘴。
初冬,瓜蒌收获的季节。韦永胜所在单位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青年党员们来到中益乡坪坝村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手拿剪刀,背着背篓,忙碌于瓜蒌基地。无数瓜蒌悬挂于藤蔓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让大家爱不释手。
瓜蒌基地的成功打造,树立了一批过得硬、推得开、叫得响的典型,使一批不愿意丢弃老的生产模式的村民打消了思想顾虑,转变了观念。起到了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
“合力”激发活力,产业得到稳步发展,农民、经营主体、村集体三方也实现了共赢。
“这120余亩瓜蒌,瓜蒌籽亩均产量200斤,按市场价20元/斤计算,亩产值4000元;瓜蒌皮亩均产量250斤,按目前市场价3元/斤计算,亩产值750元;两项合计,亩均产值5750元。除去亩均成本2000元左右,其间收入不言而喻。”据了解,2018年瓜蒌籽的行情也比较好,不愁销路。
如今“坪坝瓜蒌”已成为当地一块响亮品牌,已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一整套完整体系。坪坝瓜蒌扶贫产业基地通过不断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助力了当地老百姓“脱真贫、真脱贫”。
今年以来,山西省临汾市古县旧县镇孔家垣村在镇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支持下,立足镇情、村情实际,瞄准当前市场,按照“政府搭台、合作社引领、农户参与、全民共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为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奠定基础,努力将香菇种植业打造成为一项主导性农民致富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目前,孔家垣村建设香菇大棚三座,占地1000余平米,共种植香菇11000余棒,预计年产值8万余元,主要通过在临汾等地农贸市场批发的途径进行销售,包村领导栗军积极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对接超市、大型果蔬便利店等销售终端,增加香菇销量。香菇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劳动强度低的优点,是农业发展的好项目,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为更好的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孔家垣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雇佣贫困户工作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如今,孔家垣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按照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要求,示范带动贫困户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贫困户在学习经验的同时增收致富,同时村“两委”着力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规范各个发展环节,通过一段时期的示范引领带动,使香菇产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轨道,并为下一步特色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李俊龙)
2018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上,稷山县泰丰果蔬合作社展出的瑞雪、龙富一号等新品种苹果在颜色、果型、光泽度、口感等方面备受外商青睐,吸引国外客商前来品尝订购。山西省贸促会驻菲律宾商会、俄罗斯超市公司驻北京京克公司等外国商人纷纷走进泰丰果蔬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以及业务合作洽谈。
稷山县泰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种植、销售、储藏、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苗木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水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现有苹果树种植面积2000余亩,柿子树300余亩,桃杏葡萄共300余亩,入社社员220户,年产各种水果6000余吨,年产值3 500余万元。2011年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2014年完成无公害认证,2016年注册 “泰丰”牌水果商标,并获得中国质量3A级示范社,被运城农校列为苹果树修剪实习基地。
2014年,该社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产提品质创品牌”的号召,在县农委的指导下,新建一个100亩的新品种标准示范园,新建示范园主要采取了起龚栽培、无纺布覆盖、果园生草、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无害化病虫防治等新技术。栽后两年开花,三年结果,现已取得成效。主栽了瑞阳、瑞雪、弘前富士、华硕等品牌的苹果新产品。其中瑞阳苹果已取得不套袋、简化管理并易结果,不铺反光膜也可全红的技术收获。合作社多次组织社员外出参观学习,聘请技术员参与管理,有效的达到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购买农资,不但提高了果产品质量,同时也方便了果农。
泰丰果蔬合作社负责人宁太保表示:一定会贯彻落实好稷山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提品质、创品牌的指示精神,种植出既好看又好吃的优质水果产品,让稷山水果走出国门,飘香世界舞台。
(张金文 肖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