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博,韦鸣镝,苏 刚 ZHANG Bo,WEI Mingdi,SU Gang
(新疆农业大学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模式[2]。仓储系统是产品接收、分拣、存储中使用的设施、设备和运作模式的有机组合,是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快商品流通,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供应链仓储系统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系统发展的瓶颈,其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就是评价仓储系统的配置及流程是否合理,对现阶段仓储系统的能力及服务水平进行测验,评价结果也是仓储系统的设计基础。
供应链仓储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子系统,但随着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其构成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为实现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在设计构建原则时除了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独立性与代表性等一般原则以外[3],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构建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评测系统的运行状况,找出其发展的瓶颈并得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完善和加强供应链整体系统功能。
(2)系统性原则。选择指标要素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仓储系统中的各个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操作流程进行充分反映,并从中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指标因素。
(3)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供应链仓储系统是以仓储功能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系统。在面对复杂市场环境与系统供、需平衡问题的同时还要满足客户对多功能和个性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对现阶段仓储系统进行静态评价的同时,也要求能够预测和满足后期发展的动态指标综合体系,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供应链仓储系统是由包含技术环境的软系统和包含仓储设施、设备的硬系统构成的双系统。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在对定性指标指明其含义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系统实践的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以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4]。主要以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SCOR) 和Robert 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评价体系为主。SCOR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实现战略性的企业管理(SEM)成为可能,BSC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型与超前型指标和内、外部指标结合起来,实现中、长期规划。传统供应链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多侧重财务维度的评价,重视短期利益,对于企业供应链长久、可持续发展不利[5],而对供应链系统中的仓储系统专项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更少。
本文从仓储作业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三个方面将供应链仓储系统中的评价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类:入库流程、理货流程、订单处理、出库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并将其中每一类进行进一步划分成若干因子。在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询问相关专家、导师的意见后,反复调整,最后构建针对供应链仓储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其中将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分别制定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体系两个部分,并以静态指标为主体,反映在当前已有仓储水平和运营状况条件下,对仓储系统的作业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进行指标因素的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描述和预测仓储系统在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下的综合指标,突出表现出由于系统外部市场环境和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仓储系统功能柔性的需求,预评系统未来发展指标,为仓储系统多样化和柔性化发展提出标准。因此,对供应链仓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仅限于现有仓储环境与市场环境,未来仓储柔性需求的评价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指标体系模型框架分为4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包含一个代表整体目标的一级指标(A1);第二层为分目标层,包含静态、动态两个二级指标 (B1,B2);第三层为准则层,包含9个三级指标 (C1,C2,C3,…,C9);第四层为指标层,包含24个四级指标 (D1,D2,D3,…,D24)。
本指标体系即有静态和动态指标,又有定性与定量指标。指标的辨识就是要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和测度依据,为进一步评价赋值奠定必要的基础[6]。
静态指标选取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依托整个仓储作业流程和仓储管理、仓储财务中重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指标制定(具体计算公式如表1)。以事实为基础,理论为依据,真实反映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
动态指标主要针对远期市场环境变化和仓储业发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指标计算综合评价的方式,满足评价指标构建的需要。下面针对动态指标进行详细的定性、定量辨析:
流程事项作业时间柔性[7]是指在一定的作业流程中,各事项完成的松弛时间与完成该流程的关键时间的比值,该指标可以反映仓储系统在作业流程发生变更时的反映能力。设将作业流程划分为N个事项,i,j分别为两个相邻事项,设tE(i)=max{tE(i,t(i,j))}为事项i的最早开始时间且tE(1)=0,设tL(i)=min{tL(j)-t(i,j)}为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则每个活动的松弛时间为:则总的松弛时间为完成整个流程所需的关键时间为所以时间柔性为该值越大,其反映能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库存量柔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不考虑货物种类,只对仓库库存量与用户需求总量的比值进行柔性分析,该指标反映了仓库库存量对客户市场需求量变化的适应能力。客户需求量为常数且n=0.6,采用边际分析对需求量进行预测M则库存量柔性为该值越小,说明库存量应对用户需求量变化的能力越好,但是库存可调整的空间越小,库容利用率随之降低。
仓储能力柔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货物新增种类数量占仓库总产品种类的比重,因为存储货物对仓储环境,装卸搬运设备,存储设施和安全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仓库需要根据自身仓储条件选择可以存储的物品种类,所以选用这一标准可以反映仓储系统在物品种类发生变化时的反应情况。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库存货物的种类也要随之改变,如果仓储系统可以根据新货物种类的存储条件快速调整以适应新产品,则该仓储系统的应变能力强,仓储能力柔性好。
表1
供应链仓储系统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供、需平衡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构建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仓储系统现状,分析未来市场波动对仓储系统的影响,在增加仓储柔性,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仓库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