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雷 陈曦 李亮
我一向认为一部作品在读完以后,如果能让读者忍不住去思考一些问题,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你好,缺席者》一开始,读者就能明确地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不自觉地被牵引着去寻找那位闪着荧光、隐藏在电脑里的对话者。
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以回忆的方式,逐步展开故事情节,并展示了一个敏感少年的内心世界。
面对这样的内心世界,面对这样的沉重与压抑,读者不禁要问,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以及教育者是否了解?或者无论了解不了解,他们又在哪里?
也正是由于有了贯穿全篇的沉重与压抑气氛,以及之前的铺垫,对于对话者的结局,有经验的读者显然早已有了心理上的预期,然而结尾却仍然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我想这也是作品的点题所在。
这样的震撼不仅来自主人公的结局,更来自电脑里主人公的请求,这样的请求也是作者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请求,读者忍不住会叩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缺席者,是文中的孩子?是学校?是家长?是现行教育制度本身?
面对这样的请求,读者还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那句话:救救孩子。
我想,这正是《你好,缺席者》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儿童文学作家 史 雷
《你好,缺席者》无疑是作家李秋沅借助尺幅之地所发出的交杂着痛楚、体恤与无尽忧思的呼告,犹如黄钟大吕,直逼人心。如若不是后记中的提示,作为一名长期追读李秋沅作品的评论者,我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触动让这位一直以优美的文笔描摹纯真温情的作家写下这样沉重的故事。确实,当社会上学童自杀的新闻如一颗颗炸弹在我们耳边接续炸响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直面这些惨剧,以凝视现实的方式去深挖其背后的根源已万分必要。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作家以“与灵魂对话”的形式回顾了中学女生自杀前后所经历的一切,在对话与心理描写的双重构架下,已经成为了幽灵的女孩儿隔着电脑屏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铺展开来,学习压力、家庭压力、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全部跃然纸上。小说借助一次学童自杀事件,将忧思的中心直指家庭、教育、成长等诸多命题,深刻地反思了当代儿童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呼吁着全社会对少年儿童更加有效而抵达的呵护与教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没有回避“死亡”这一话题,而是在文中以不同方式反复提及,尤其是当女生直言她对死亡的感悟时,那种震撼力是持久且深富教育意义的,作家没有一味去谴责社会,而是由儿童之口,对全体读者进行了一次近乎“现身说法”的“恳谈”,生命价值与责任感、倾诉意识与反脆弱在字里行间缓缓流出,汇入读者的精神世界。在写作手法上,小说依旧秉承着李秋沅细腻的文风,在细节的刻画与心理的描摹上入木三分。而与作家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篇小说展现出了强烈的“力量感”,而这种力量感不单是来源于题材与情节本身,也同样来自于作者环环相扣的对话设计,这种类似“心理战”的书写让小说以“智性”和“感性”的双重洞穿力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眸,带去长久的震撼。同时,小说也不断触及着网络暴力、道德谴责、无法弥补的遗憾等更加深刻的命题,可以说,《你好,缺席者》寄寓了作家更多的思考,企盼读者的探及。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陈 曦
这是一篇沉重而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也是敢于直面孩子生命题材的勇气之作。作品里那位十三岁的女孩严小华,在青春即将拔节绚烂的时候,人生的轨迹戛然而止,生命的花蕾就此枯萎,揪动着读者的心扉。更让人唏嘘的是,回溯她的成长环境,竟发现那似一间密不透风的黑屋,不能呼喊,不能交流,甚至“不能跟妈妈说”,她只能按着家人和老师的指令,木偶似的执行,她被驯化得没有了自己的棱角和性格,她不想“和别人不一样”,更不能忍受逾越同质化的边界。
作者以审视的眼光、平等的对话方式,回溯了那段抹之不去的历程。我们会叹息在严小华的世界里没有试错的机会,所以当她一旦被否定,她的精神世界便轰然倒塌。严小华身边的任何人,其实都有可能敲开她的“心灵黑屋”的一扇门一面窗,让她的內心感受到光亮,可惜多少稍纵即逝的机会错过,留下的是苦涩的结局。
小说即使透过“我”隐忍克制的叙述,还是能感受到焦灼的期盼。“缺席者”严小华如同流星短暂划过人生天空,也警醒着我们关切身边的孩子,坐下来和他们心贴心地谈谈。
《儿童文学选刊》编辑 李 亮
作者档案
李秋沅,本名李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盟盟员。一级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木棉·离歌》《以尼玛传说》《天青》《千恒·流光》《水花园》及作品集《茗香》等13部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