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加美
【摘要】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数学教学中最头疼的就是计算教学。在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情趣,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深思。
【关键词】数学 计算教学 计算能力
一、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情感创设中要尽可能地赋予丰富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这就需要老师们从教材特点出发,抓住生活情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
咱们都知道,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学生无论在理解还是在运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前几年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是相当困惑。不管老师怎么努力,出错率还是特别高。我想这也是大多数数学老师的心声。在这两年的探索中,我忽然想到,为什么非拿课本照本宣科呢?何不换个口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我试着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编成了学生身边的故事:(a+b)c=ac+bc中的a、b想象成妈妈心中的大宝和二宝,c想象成宝妈。这样:宝妈出门打工的时候,担心她的孩子走丢,于是关紧了大门(加括号,这样避免括号的漏写)。等到在外工作一天的宝妈终于回到家的时候,大宝和二宝高兴的奔了过来,宝妈顺手牵起了俩宝贝(避免了漏乘现象的发生),疲惫的眼神中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也许是我找到了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通过孩子身边熟悉的事情来带动孩子们。在这里,数学课堂不再是单调的数字组合,而是富有童趣的故事世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听故事氛围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同时摆脱了对课本的依赖,轻松地理解和发现了乘法分配律,提高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二、尊重个性特征,让灵性舞动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计算上的算法多样,就不在是强调方法的数量,而是从不同的方法中体现出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状况。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
例如,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学时,通过创设情景,引出算式:5.6×1.25=(),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5.6×1.25等于几呢?请你们每个同学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5+0.6)×1.25
(2)(4.8+0.8)×1.25
(3)0.7×(8×1.25)
(4)7×(0.8×1.25)
(5)5.6×1.25用竖式计算
……
当孩子展示这么多不同的想法时,我并不急于评价各种方法,而是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人人通过冷静的思考、理智的分析,将问题梳理,最终确定一种理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就是说数学课堂的生命价值在于数学教学的设计,在于老师把数学思维方法作为支点,抓住时机,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转变观念,放飞猜想的翅膀
科学家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的发展要靠猜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引导和鼓励学生重视数学猜想,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大胆猜想,不断开拓。可以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归纳、推理,经过推理-结论-修正-新结论-并利用猜想渗透到数学领域里去。数学就是这样一个历程,虽然曲折但经过如此往复地完善,最终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只有在民主愉悦的氛围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循环小数这部分的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想,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单独计算2÷6,并注意观察竖式: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学生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紧接着再问:你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是怎样的?小数点后面第6位是多少?第7位是多少?第100位会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如果继续除下去,商的小数点后面,不管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商就会重复出现3。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現。学生在充分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除不尽”“余数和商总也除不尽”这些概念。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意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学生也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四、“玩”中学,让理性的数学课堂趣味化
在玩中学,不是盲目地混玩,而是有层次、有目的地玩。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玩”,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时间“玩”,给学生亲身参与尝试、体验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愉快思考问题的场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受到“数学好玩”。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几乎体会不到压抑,他们在课堂上可以自由的畅想,解决问题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我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对我说“老师,今天的数学课真有意思”、“老师,我喜欢上数学课。”数学课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压抑,反而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也是我的快乐,是我教学路上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改变了书本的教学思路,联系学校搬迁需要的六千个硬纸板盒入手,让学生帮老师想一想:“做这么多的盒子需要多少硬纸板?”这一生活中的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研究的欲望。他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首先必须知道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然后再乘六千个纸盒就可以。“怎样知道生产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我又抛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们更是来了探究的劲头。他们边讨论边摸索,甚至把事先准备的小盒子都拆开了。就这样,在拆了合、合了拆的过程中反复操作中发现:只要量出一个纸盒的长、宽、高,然后分别求出纸盒每一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纸盒需要的硬纸板。这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在拆、合的过程中,总结出实际购买时硬纸板时需要多买一点,因为制作时还有接头的问题,真正明白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意义。这样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让学生真正的“玩”起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中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了数学的迷人魅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精心的创设情境,充分激发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