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摘要】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一门重要的学科,当前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各学校都开始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但小学生在体育训练时,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运动损伤,对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要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注重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训练;运动损伤;原因;对策
小学生是体育运动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此时是实施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关键阶段,对于生理功能、身体素质的增强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過程中,还隐藏着一个有关安全方面的隐患,那就是运动损伤。一旦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受到了伤害,会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必须要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实施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缺乏安全教育
小学生出现运动损伤问题,这与教师的预防意识不足或思想麻痹大意有很大关联,当前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常常会相互逗闹,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预防,运动损伤会少很多,甚至会杜绝这类隐患。
2.准备活动没有效果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运动量较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准备活动,学生的各器官功能不能调动起来,肌肉、韧带都不能提前预热,就很可能会使肌肉或关节受到伤害。当前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做准备活动时也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运动量过大,或者与正式运动内容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都是无效的热身活动,容易产生运动损伤问题[1]。
3.技术动作不规范
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没有很好的理解,在练习中就会出现各种动作不规范的问题,这就会违背运动生物力学的一些原理,易造成人体损伤。当前很多教师也不太注重基础技术,总是研究那些专业技术训练,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在运动中就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行为。
4.运动负荷过大
运动负荷要与小学生的身体机能相适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但是一些体育教师布置的运动强度超出了学生可以承受的身体负担,或者是平时一些细微的运动损伤逐渐积累,诱发了运动损伤。
5.学生身体状况及场地、器材的问题
小学生本身的身体发育不成熟,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存在疾病、伤痛或者精神不佳等问题,这都会影响身体的灵敏度;或者是学生存在紧张、害怕的心理问题,这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此外,运动场地如果不平整、路面太硬、太湿滑等,或者运动机械缺乏维护,以及一些外界环境问题,都会造成运动损伤。
二、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对策
1.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师自身要对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某个运动项目可能造成损伤的情况要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把握好注意事项,提前做好对应的预防措施。小学生爱玩、好动,教师应多强调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既要保持积极参与运动的热情,又要有谨慎的心理。
2.完善准备活动,强化技术动作掌握
准备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进行调整的一个必要过程,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避免运动损失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完善热身环节的教学,除了一些必要的拉伸运动,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比如跳绳、老鹰捉小鸡游戏等等,这样既达到了热身目的 ,也能降低跑步等那些枯燥的项目带来的损伤问题。在正式的教学中,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动作技术,训练学生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易受伤的部位,引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动作要求进行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在学生参加运动训练时,教师要在旁边注意观察协助,提前做出必要的保护动作[2]。
3.运动强度适宜,优化体育运动环境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身体方面的问题,不要让他们带病参加体育训练。对于学生存在心理畏惧的情况,要注重心理疏导,或者安排一些其他项目。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适宜的运动,把握运动强度,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做到安全第一。另外,学校要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注重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维护,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
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注重分析总结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了解常见的伤病类型,做好安全知识教育,优化教学组织活动,同时学校也要提供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确保体育教学与训练可以安全、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波.小学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小学生(中旬刊),2017(05):60-61.
[2]赵欢.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成因分析与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25.